如果作家搞翻譯
我校德語系主任顧彬先生是德國人,作為漢學家相當有名。他撰寫的中國文學史在國際漢語界很有影響。不過他在中國的知名度,恐怕還是主要由于他時有驚人之語。例如他曾說中國作家所以寫不出好作品,是因為不懂外語。聽得中國作家們義憤填膺,甚至以不懂外語的曹雪芹為例反唇相譏。
可是冷靜細想,顧彬之言未必純屬無稽之談。曹雪芹等古代作家另當別論(亦非顧彬所指),而如周氏兄弟、錢鍾書夫婦、梁實秋、林語堂、豐子愷、冰心等寫出好作品的現(xiàn)代作家都懂外語,有的還是有好譯作行世的翻譯家。相比之下,當代作家懂外語和身兼翻譯家的,一下子還真想不起有誰。不錯,莫言是不懂外語的,而不懂外語的莫言卻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但這終究是例外,例外不會在顧彬先生的視野之內。
這就是說,作家懂外語容易成為不錯的作家,而天生懂母語的翻譯家卻很難成為不錯的作家。這是為什么呢?也是因為我屬于后者,就想探個究竟。一日豁然頓悟:文體,秘密在于文體!意識流啦后現(xiàn)代啦魔幻現(xiàn)實主義啦等寫作手法,通過他人譯本也可學得,而要零距離把脈原作文體,則非自己懂外語不可。也就是說,哪怕譯本再好,看譯本也是在看風景片而不是看風景“本尊”:你可以是極具欣賞眼光的觀眾,但并非實際在場東張西望的游客。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鳥的鳴囀、光的變幻、土的氣息等等,你不可能真真切切體察入微。
因此,懂外語可以讓你直接感受原作文體的體溫、喘息、律動、韻味、氛圍等種種微妙元素。而這不可能不對創(chuàng)作產生某種影響。自不待言,一流作家都是一流文體家。小說家比比皆是,文體家寥寥無幾。以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而論,除魯迅、梁實秋、錢鍾書等極少數(shù)幾位,還有誰能冠之以文體家呢?而這幾位———恕我重復———無疑都是懂外語的作家,甚至身兼翻譯家。在這個意義上,顧彬之言可謂不虛。
這方面還一個例證就是日本的村上春樹。最近看了他新出的隨筆單行本《作為職業(yè)的小說家》,得以再次確認之于他的外語與創(chuàng)作、翻譯與文體的關系。
村上自小喜歡英語,高中時代就能大體讀懂英語原版小說了。二十九歲開始在自營酒吧廚房餐桌寫小說———寫處女作 《且聽風吟》。日文不過八萬字,卻用自來水筆在稿紙上一遍又一遍寫了半年。最后寫罷還是不滿意。“讀起來沒滋沒味,讀完也沒有打動心靈的東西。寫的人讀都這個感覺,何況讀者!”村上當然情緒低落,愈發(fā)懷疑自己不是寫小說的料。卻又不甘心就此偃旗息鼓。后來索性將寫出來的二百頁原稿一把扔進廢紙簍,轉而從壁櫥里端出英語打字機,試著用英語寫?!安挥谜f,我的英語寫作能力可想而知。只能用有限的單詞和有限的句式寫,句子自然變短。就算滿腦袋奇思妙想,也全然不能合盤托出。而只能利用盡可能簡潔(simple)的語詞,換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意圖,削除描述的‘贅肉’……但在如此苦苦寫作當中,一種我自有的文章節(jié)奏(rhythm)漸漸誕生了?!?br> 隨后,村上收起打字機,重新抽出稿紙,拿起自來水筆,將用英語寫出的一章譯成日語。不是逐字逐句直譯,而是采用近乎移植的“土豪”譯法。這么著,“新的日語文體不請自來地浮現(xiàn)出來。這也是我本身特有的文體,我用自己的手發(fā)掘的文體?!苯酉氯?,村上用如此獲得的新的文體將小說從頭到尾重寫一通。情節(jié)固然大同小異,“但風格完全不同,讀起來印象也完全不同。”此即現(xiàn)在的《且聽風吟》。換句話說,村上因為懂外語而從習以為常的母語慣性、日常性中掙脫出來,找到文體的另一種可能性。大而言之,促進了的“日語再生”。事實上《且聽風吟》也出手不凡,獲得日本主流純文學雜志《群像》的“新人獎”,成為他進入文學殿堂的叩門之作。
此后村上也始終與外語一路相伴。他以一己之力翻譯了雷蒙德·卡佛全集。此外至少翻譯了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J·D·塞林格《麥田守望者》和司各特·菲茨杰拉行《了不起的蓋茨比》。他從事翻譯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探尋其中的“文體秘密”。而文體諸元素中,他最關注的是節(jié)奏、節(jié)奏感。例如他這樣評價塞林格:此人文章的節(jié)奏簡直是魔術?!盁o論其魔術性是什么,都不能用翻譯扼殺。這點至關重要。就好像雙手捧起活蹦亂跳的金魚刻不容緩地放進另一個魚缸。”(《翻譯夜話2:塞林格戰(zhàn)記》P53)進而在比較菲茨杰拉德和錢德勒的文體之后提出自己的文體追求:“我想用節(jié)奏好的文體創(chuàng)作抵達人的心靈的作品,這是我的志向?!辈⑶易孕胚@種以節(jié)奏感為主要特色的文體取得了成功:“(獲得世界性人氣的)理由我不清楚。不過,我想恐怕是因為故事的有趣和文體具有普世性(u鄄niversal)滲透力的緣故。”(2008年3月29日《朝日新聞》)簡言之,外語和翻譯使村上筆下的母語生發(fā)外語的異質性,從而獲得新的文體,尤其獲得文體新的節(jié)奏。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他是“作為職業(yè)的小說家”,莫如說“作為翻譯家的小說家”。
作為我,固然懂些外語,姑且能以翻譯家自居,但我不是小說家———小說那玩藝兒死活寫不來,只好在此寄希望于本土小說家。按理,中國當代作家、尤其中青年作家大部分都懂外語,那么也搞搞翻譯如何?總不好眼巴巴看人家村上在中國到處走紅,而自己硬是走不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