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學校部署新學期伊始重點工作


  -----------------轉(zhuǎn)版-----------------
  (上接 A 版)1997 年,孫康寧晉升教授,其研究方向為金屬工 藝學、陶瓷基復合材料、生物材料和納米材料。2005 年 起,他擔任材料液態(tài)結(jié)構(gòu)及其遺傳性實驗室副主任和 工程陶瓷實驗室主任,前者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后 者為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到目前為止,孫康寧教授直 接培養(yǎng)和正在培養(yǎng)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有四十多 人,經(jīng)他指導過的各類學生不下千人。 教學:常講常新盡管搞了不少科研,做過不少項目,獲得很多科 研獎勵,但對于基礎教學工作,孫康寧不但沒有放下, 反而出于對教學的熱愛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教學過程 中,他一方面不斷學習并傳授新知識,另一方面又常 常會在授課過程中受到學生的啟發(fā),對現(xiàn)有認知進行 再思考。教學相長,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孫康寧 創(chuàng)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孫康寧的教學極具啟發(fā)性,材料學院的劉鵬對此 印象深刻:“孫老師總能用簡明的語言把看似復雜的 東西講明白,邏輯嚴密,重點突出,這讓我們很佩服?!?br>  正是在從不間斷的實踐過程中,孫康寧教授真正 做到了教學和科研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他本人成 為了教育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由 他主編或主審的基礎教材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其中 包括“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現(xiàn)代工程材料成形與機械 制造基礎》,由他主持的《工程材料與機械制造基礎》 則被評為了“國家級精品課程”。
  《工程材料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由理論教學與實習實 踐兩部分組成,是工科各專業(yè)必修的制造技術基礎課。由于 長期從事教學研究,孫康寧對理論知識的講授早已駕輕就 熟,他在給每屆學生講課時,總會增添新知識和新案例,常 講常新。此外他還擔任著工程訓練中心的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該中心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這為他帶領學生 參與實踐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有效地實現(xiàn)了從 理論到實踐的零障礙貫通。
  工作:“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編寫教材,做學術研究,承擔科研項目,主持實驗室工 作,還要率領團隊、指導學生,可謂頭緒紛繁,然而孫康寧總 是事無巨細,親力親為。這使他總是非常的忙碌,材料學院 研究生炊鵬飛告訴記者,他隨時都能見到孫老師,因為孫老 師天天泡實驗室,“孫老師來得早,走得晚,上午、下午、晚 上,比誰都待得久”。按照孫康寧教授自己的話來說,這叫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二十多項專利,二十余項教學科研成果獎勵,一百多篇 論文,以及紛至沓來的各種光環(huán),面對這些,孫康寧教授表 現(xiàn)得很淡定,因為榮譽之于他,似乎只是水到渠成的東西, 他享受的是整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尤其是分享學生的進步與成 績。
  從2004 年開始,孫康寧教授作為指導教師承擔了國家 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山東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作為 跨學科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總負責人管理各級項目50 余項。這個 跨學科創(chuàng)新項目接受來自機械、材料、醫(yī)學、信息、物理、生 物、化學等相關學科學生的申請。在孫康寧教授工作的工程 陶瓷實驗室和材料液態(tài)結(jié)構(gòu)及其遺傳性實驗室,也因此聚 集著一批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需要在此通 力合作,集眾人之力完成訓練、做出成果。
  孫教授舉了個簡單的例子,例如用于人體的人造骨組 織,不僅要考慮能夠使用哪種材料,還要考慮到人體可能產(chǎn) 生的排異反應,從而需要將材料學和生物學的知識緊密結(jié) 合。
  哪些學生在實驗室做出過精美的瓷器,哪些學生獲得 過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獎,哪些學生捧得過“挑戰(zhàn)杯”的獎杯,孫 康寧教授如數(shù)家珍般道出學生們獲得的成績。這些都無疑 是對他忘我工作極大的肯定。
  團隊:“事情成了,大家受益”
  十年以前在做跨學科的事情,十年以后還在做跨學科 的事情,對“團隊”二字,孫康寧體味頗深。在整個采訪過程 中,他總是不停地向記者提及團隊合作和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孫教授現(xiàn)在領導的團隊———“工程材料與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剛剛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據(jù)悉,該團隊已獲評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團隊,正式消息也將在近日公布。該團隊有成員12 人,在8 名核心教師中,有6 人是教授,可開設各類課程20 余門。
  該團隊是在工程陶瓷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形成的,實驗室里常常要進行跨學科的實驗項目,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率領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分工協(xié)作,大家共同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孫康寧教授對此很滿意:“我們在一起很愉快,大家一起做事,事情成了,大家一起受益”。
  “孫老師平易近人,對同事總是很和氣,也樂于在學術研究方面啟發(fā)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思路,盡管大家對問題常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總能以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大家齊心協(xié)力?!蹦贻p教師李愛民說。
  人多了,思維更加活躍,思路逐漸打開,大家的進步都很快,整個團隊在孫康寧教授的帶領下搞科研、做項目、研究教材與教學,搞得生機勃勃。
  孫康寧教授身邊的人都知道,孫教授除了是個教學能手,還是個體育健將,年輕時曾習武十年,然而后來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就放下了?,嵥榈娜粘9ぷ鳎谶M行的課題和實驗,教材的編寫,教學方法的討論,接下來仍然有許多工作等著孫教授去完成。
  目前學校正在討論在低年級本科生中試行“通 識教育”,讓學生獲得“全人”教育,受學校委托孫康寧教授 正在工科部分開展前期調(diào)研和探索工作。面對時間表中的 這項新任務,孫教授感到重任在肩,正在積極組織調(diào)研和討 論工作。
  對于孫康寧來說,30 年只不過是個驛站,學生是新的, 時間表是新的,在未來的教學與科研之路上的每一個腳步, 也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