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會現場。 本報記者 黃鵬輝攝
責任編輯:蔡志堅莊美連張超然
美術編輯:陳慧娟翟佳琳段理慧
2016.12.10
3
2016年10月30日-11月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莆田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媽祖文化高峰論壇———2016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媽祖故里莆田市隆重舉行。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80多位學者提交了113篇論文,圍繞“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這一主題,就媽祖文化與海洋文化、媽祖文化當地化、媽祖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yè)、媽祖藝術與體育文化、媽祖信仰發(fā)展史、媽祖文獻資料發(fā)掘與考辨等議題展開研討。
■媽祖文化:馨香天下,根扎民間新加坡學者蔡桂芳、林緯毅以新加坡和印尼的兩間潮人天后宮探討潮州人的跨境媽祖信仰。
馬來西亞王琛發(fā)提出媽祖信仰不論是在作為古代國朝祭祀的年代,或者在當前深入各國民間,都是跨民族而超國界的,流露著“緣起莆田、分香四?!钡膰H信仰特征。馬亞西亞的馬來亞大學林德順探討媽祖信仰在一帶一路中扮演的文化溝通角色。馬來西亞學者劉崇漢以馬來西亞馬六甲興安會館天后宮及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為例,論述會館天后宮之歷史與組織、領導層角色及推展媽祖信仰文化方面之努力。越南胡志明國家大學阮玉詩探討天后信仰在越南湄公河流域的傳播及其特點。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李順化考察了媽祖在美國巡游的歷史過程,認為媽祖是流動的跨國女神。韓國全北大學咸翰姬考察韓國西南海岸居民所崇拜的女神們的性格特征,將其與媽祖進行比較,同時以中國媽祖信仰的多種角色和功能為中心,將其與韓國的文化(文學)進行比較。日本學者石垣明貴杞通過對《唐船祈禱》的內容進行考證,來考察媽祖文化與日本神佛文化的關系與調和。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松尾恒一論述清朝長崎的華商在海上航行時船內的媽祖祭祀、以及旅居長崎期間與媽祖相關的信仰和祭祀行為,并對在現代通過將這一歷史事實用于旅游開發(fā),并在經濟方面獲取巨大成功的長崎華僑的活動進行考察。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的吳明珠分析了馬來西亞半島的適耕莊的水尾圣娘廟的歷史發(fā)展狀況,歸納出華人既要緬懷家鄉(xiāng)的習俗,又要面對實際生活的現實境況,所以信仰習俗的調整是必然的,媽祖與其他神明共祀即是一個例子。臺灣科技大學張桓忠等對臺灣地區(qū)媽祖廟現況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分析。國家社科院葉濤考察琉球王國時期天后信仰史跡,探討天后信仰傳入原因及價值。暨南華大的石滄金考察毛里求斯路易港南順會館天后宮的創(chuàng)建歷史,介紹南順會館天后宮的設置,以及天后宮舉行的主要活動。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王永健從景德鎮(zhèn)的天后宮分析了信仰移植是伴隨著移民、貿易等,都會產生民間信仰從一地移植到另一地的情況,探討了媽祖信仰與陶瓷貿易的關系等。莆田學院陳祖芬、林明太以及天津社科院濮文起、浙江海洋大學倪濃水等等眾多學者對媽祖文化在大陸各地的傳播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媽祖精神:光耀人間,服務當代與會作者對媽祖文化的精神及對當代社會經濟等的意義與作用,做了深入的探討。國家社科院歷史所所長卜憲群指出:加強媽祖文化研究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增強兩岸民眾的情感的紐帶。王震中學部委員認為,媽祖文化有三大功能,其一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承接;其二是海峽兩岸“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其三是擔當海上絲綢之路的和平文化使者,傳播中國新海洋文明觀,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與我國新海洋文明觀的宣傳應該同步進行。林永匡指出:弘揚媽祖精神是建設強國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源之一。廣東海洋大學張開城認為,媽祖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和平文化、友善文化、慈愛文化、利他文化,是建構新道德體系的重要文化資源,有助于構建一種既符合時代精神又能合理繼承傳統美德精華的道德體系,從而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廈門海洋學院的陳天壽認為,要將媽祖的博愛、扶貧濟弱、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承歡盡孝的傳統發(fā)揚光大。臺灣空中大學的蔡相煇認為媽祖信仰具有信仰功能、社區(qū)整合功能、經濟發(fā)展功能、社會教化功能。廈門大學謝清果認為媽祖文化是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的路徑,是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名片,可以凝聚兩岸同胞與全球華人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也引起國外學者的高度重視。馬來亞大學的林德順認為媽祖信仰作為提倡慈悲救世和普及關懷的精神價值主體,在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中,可以扮演與在地文化的精神價值對話的角色,可為“海絲”所需要的“民心相通”帶來正面的貢獻。廣東惠州學院結合惠東天后宮的在地化研究,認為媽祖文化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核。吉林省藝術研究院于國華從媽祖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精神之魂的歷史史跡中認為,在推行“一帶一路”新國策中不要忽視媽祖文化的特殊作用。福建師大林國平分析海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共生關系,認為沒有媽祖信仰就沒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延續(xù)與繁榮。同濟大學的夏立平認為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海洋文化的精華,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橋梁之一,是構建東亞海洋共同體的重要精神紐帶,可以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區(qū)域共同價值觀,將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多彩媽祖:藝體爭艷,絢麗繽紛一些學者從藝術角度對媽祖文化進行研究。廣東博物館肖海明對清代《天后圣母圣跡圖志》三個版系版畫的傳承、內容、藝術水平、刊刻目的等問題進行探討。臺灣舞蹈家樊潔兮創(chuàng)作并領銜演繹《媽祖林默娘舞劇》,以舞蹈的語言演繹了媽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北京華夏神家書畫院的王金平就如何利用美術的獨特功用來傳承與傳播媽祖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出有益的建議。莆田學院陳美靜對當前的媽祖音樂研究進行反思,并對“海絲”背景下的媽祖音樂發(fā)展提出了建議,王清生對媽祖體育文化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考查媽祖民俗體育傳承基礎及文化特征。
■媽祖史料:文化寶藏,亟待開發(fā)莆田學院劉福鑄考證高麗———朝鮮朝漢文詩文集中媽祖史料的作者及載籍,對詩文集中的媽祖史料體裁進行分類,探討朝鮮漢文詩文集中媽祖史料的價值。上海海事大學時平考察《西洋記》小說,認為該作品表現了明末民間社會在三教圓融格局下的天妃形象。臺灣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楊淑雅以四本媽祖經書作為基本材料,分析媽祖經書編撰的特色、了解編撰者撰寫的目的,探討唱誦經文的功能與影響力。廈門大學林東杰比較明代池顯方所著媽祖?zhèn)饔洝朵刂莺I駛鳌放c其他文獻記載的異同。
■薪火相傳:多管齊下,手段新穎與會學者針對媽祖文化傳播展開討論。廈門大學謝清果對媽祖文化的傳播提出要大力促進媽祖文化轉播是增強文化話語權、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路徑。莆田學院劉慧欽等建議結合海絲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特征和人民思維習慣,建構媽祖文化跨語境話語體系,從而實現媽祖文化在海外的有效傳播。福建省委黨校廖中武對媽祖文化在臺灣的傳播路徑與效應進行研究。
一些學者探討如何將現代網絡技術與媽祖文化的結合。莆田學院范占領、林明太基于媽祖文化特別是媽祖宮廟數字化結果,對媽祖文化虛實一體化、交互式的文化體驗信息服務系統進行設計并完成開發(fā)工作。
莆田學院程元郎則用郵品詮釋了媽祖的傳說與故事,加拿大華裔畫家賴東民創(chuàng)作了《媽祖》油畫,用美術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感的媽祖藝術形象。
莆田學院帥志強針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媽祖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意義、機遇及路徑進行探,羅丹從價值共創(chuàng)的角度分析媽祖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
■發(fā)展愿景:活態(tài)文化,多維發(fā)展媽祖文化歷久彌新,在當今時代,如何客觀、深入地認識媽祖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動實現多維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些問題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深度思考。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巨川認為,媽祖文化在形成及發(fā)展歷史中作為一種民間與官方共同構建而成的文化形態(tài),如何發(fā)揮當代性價值,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參與當代文化中,都是當前媽祖文化研究的重點問題。莆田學院黃瑞國認為,媽祖文化源于莆田,屬于中國,源于海絲,屬于世界,媽祖學當屬世界,因之為全面?zhèn)鞒信c弘揚媽祖文化,應從科學化、理論化、學科化、時代化、國際化五個方面努力。
感悟傳統,啟迪未來。媽祖文化所展現的內涵與精神可成為當今構造人類共同價值觀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文化支撐,可以造福于人類社會,可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的最好借鑒,也必將成為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的巨大正能量,這是與會中外學者的廣泛共識。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 黃婕 黃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