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我們難舍的母校情結我校林學系57級校友 王忠仁


  十月下旬,一群畢業(yè)了55周年的古稀老人漫步在林業(yè)大學校園里。由當年留校的同學領路,興高采烈地觀光,傾聽著對母校巨變的介紹。
  “豐聲林”仍在原處,而原來的苗田已不復存在。聳立在校門林陰道兩側的南林大廈和研究生宿舍樓似在與“皇氣”十足的紫金山“試比高”。
  學生第一、第二食堂大門前,生龍活虎的學生們,進進出出,快樂無比。
  老校友們仰首盛贊雄偉的新體育館,同時,腦海中浮現(xiàn)出當年“大禮堂兼學生食堂”的情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學生宿舍:乙樓和丙樓已不見蹤影。當年的大草棚“體操房”也已不見。還保留著的當年學生宿舍甲樓仍在大操場東側躲藏著。而我們常去運動鍛煉的操場已舊貌換新顏。老校友們感慨萬分:當年我們也是生龍活虎的青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共和國第一個春天”里成長的大學生??!歲月不饒人,少壯該努力!
  當年學生宿舍東側的開水房,在老校友的印象中映現(xiàn)了。低矮開水房旁的一堆黑煤也還記憶猶新。那旁邊的一條便道還是我班參與修筑的呢。為此,一位女同學的眼鏡片還被飛起的石子砸壞了。
  六十年代蓋的圖書館,在一群五十年代建的教學樓北側,在整體環(huán)境中還不算過時。后面又蓋了一座新的圖書館,服務了追求知識的青年學生。據(jù)說,座位仍不夠,還需“搶”位子。真是好現(xiàn)象!
  老校友們邊走邊聽著留校同學的介紹,忽見當年嶄新的這群教學大樓中主樓的后面,如今又蓋起了一座大型的圖書館,顯示著新一代學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老人們深感母校已經不是當年的“南京林學院”了,母校在追趕著世界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潮流。
  校園東邊的“樹木園”不見了。聽說已遷到鄰縣的一處丘陵地上,老人們的心頭像放下一塊石頭似的,因為,當年的“樹木園”是老院的鄭萬鈞和干鋒、葉培忠、熊文愈等一批老教授,還有那嘔心瀝血的校林場場長賀文镕的付出啊!
  大家走在嶄新的校園里,看見中央老領導李瑞懷的題詞“樹木樹人,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鐫刻在聳立著的巨石上,此刻在園中的花壇中顯得格外奪目。它把人們引上了“銀杏路”,讓人們在觀光當代的“南京林業(yè)大學”時,心靈中涌現(xiàn)出“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太史公司馬遷《史記》)的中華民族光輝歷史。南京林業(yè)大學既有創(chuàng)新,又有繼承,在穩(wěn)步前進。
  當初的“樹木園”舊址(二村以東)在晚上黑咕隆咚,行人稀少,很不安全。如今是人流如織,車水馬龍。老校友們見到了嶄新的東大門。它連系著北大山和南大山?,F(xiàn)今,南大山上聳立著一排排新大樓:教學九樓、青年教師公寓、人才引進樓(南大山公寓)等,展示著母校的遠景,是根植在民族文化中的。在21世紀里,在追趕世界科技發(fā)展中,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舉措。這該多么鼓舞人心。
  走在由原南京工學院楊廷寶教授設計的我校的中軸線上,當初只有林學和林化兩樓,我們想起了當時在茅草屋里上課的情景。而今,教學樓林立,名貴樹木參天。據(jù)說,櫻花大道名揚南京,甚至全國,游人如織。教學樓已淹沒在樹林之中。南林真是一個花園式的高校,多么美?。?br>  內容豐富的校史館內,我們看到了我班同學的照片,看到了學校的發(fā)展過程及所取得的成績,也看到了我校學子們奮斗在全國各地,為校爭光。他們的汗,沒有白流;時間,沒有白過。
  我們見到了教過我們的部分老教師和當時的系總支書記唐振忠老人。大家興奮不已。我們非常感激老師們當年的精心栽培。祝他們健康長壽。
  我們是原林學系林學57(3)班的學生。這次能有16人畢業(yè)55年后在親屬的陪同下,從加拿大、廣州、武漢、蘭州、北京及蘇浙滬等地來相聚在母校,實屬不易,大家激動無比。我們對林學院、校友辦及有關部門對我們活動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我們感嘆:我們沒有忘記母校,母校沒有忘記我們!我們衷心祝愿母校繁榮昌盛,事業(yè)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