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中心小學的水泥操場上,站著新一批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的30名隊員。這是他們頭一回戴上紅領巾,學會把手高舉過額頭,向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敬少先隊隊禮。華中師范大學互助社的大學生志愿者,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建立了周圍四個村子里唯一的一所小學———李華中心小學的首支少先隊,也是保安鎮(zhèn)上的第一個。
同年7月,互助社招募的12名大學生志愿者再次回到李華小學,展開為期11天的暑期支教及家訪、調研活動。湖北省委宣傳部、保安鎮(zhèn)政府與李華村村委特意來信向實踐隊成員表達感謝。湖北省委宣傳部來信中,肯定了大學生志愿者們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教育扶貧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而李華村的村支書直呼這群大學生是“李華村的恩人”。但對他們而言,短期支教的經歷在改變當地接受教育的兒童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
“學生們實在太喜歡學校這片樂土了”
“老師,早上好!”剛起床還在刷牙的老師們,就聽到了門外孩子們的叫嚷聲。林昭呈說,這群孩子每天都跟家長吵著鬧著早點去學校?!凹依锩鏇]什么玩的,就想來學?!?,一個孩子回答。
父母外出務工,老人農地干活,沒有玩具、沒有游戲,更不比城市里的孩子有電腦。一家的兄弟姐妹幾個除了折紙飛機就是跳橡皮筋,他們成了社會眼中的“留守一代”。
在實踐隊員的實地家訪和調研報告中,數次提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老舊的填鴨式教學手段、打罵式的教育方式和極度匱乏的教育資源、缺失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所造成的兒童心理、性格方面的教育缺失,所折射出的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傷疤。
第一次在美術課上做樹葉貼畫和展覽,第一次在手語課上學會肢體表達,第一次在心理課上的探查內心、尋找快樂……這一群大學生的出現給孩子們帶去一個全新的世界?!氨M可能帶給孩子們所沒有的,是我們正要做的。”隊長林昭呈說,為了使這40多節(jié)課盡可能充滿樂趣和吸引力,12名隊員每天一起開會,討論備課內容、進行課前試講。
低年級第一次開設英語課程是實踐隊此次設置的重點課程。此前,這所學校的師生根深蒂固了“英語難學”的觀念,學生抗拒學習英語,學校也沒有能夠擔任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
任英語教師之一的李家嫻明白,短短十幾天時間不可能讓同學們掌握英語,但是可以改變對英語的看法,和培養(yǎng)興趣。通過聯想記憶法、課堂鼓勵法、唱歌教授法等各種有趣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孩子從拒絕開口,到全班朗讀英語字母,再到大聲朗讀簡單的英語單詞。至今,“震耳欲聾”的讀書聲似乎仍在李家嫻耳邊,穿過教室的玻璃,飛出教室,飛出學校。
“在他心里種下一顆種子”
實踐隊的成員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因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而被迫成為“留守一代”的孩子,一般可以分為兩個極端:孤僻的一類大都不愛說話并且內心感到孤獨、無助;調皮的一類希望通過闖禍獲得關注或是掩飾內心的孤獨。與此同時,非留守兒童也存在因父母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被忽略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情況,同樣存在一定的心理、性格問題。
14歲的李旺是這次實踐隊成員們了解情況后,定下的“重點觀察及保護對象”,他內向、不愛說話,說話聲音細小的不如一個小女孩。
李旺的家庭“一貧如洗”,父親患有鼻咽癌重病在床,母親無法長時間勞作。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母親整天形影不離地陪伴孩子讀書,希望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但兒子卻始終是她口中“學習特別差的小孩”,她甚至希望通過支付學費的方式拜托這幾位大學生“開小灶”。
互助社成員鄢大力和任素主動接下了重擔,制訂了李旺的教學和心理雙重輔導計劃,對癥下藥。“首先要做的,是打開他的心門?!臂炒罅θチ艘惶撕⒆蛹依?。
“我是一個有用的人?!边@一句話,鄢老師帶著李旺一起,在房間里吼了一遍又一遍?!拔医o他講他的父親,也告訴他我和我父親的故事,讓他知道沒有什么是說不出來的?!标P于生命和親情的交談進行了兩個小時后,兩個男生都哭了。
自此之后,李旺開始逐漸改變。放學后,他主動在教室里背誦英語單詞,在課堂上的朗讀聲音也逐漸變大,甚至在全班面前大聲地做了兩次自我介紹。用手語課上學會的一段手語舞《感恩的心》,他勇敢地告訴媽媽:我長大了。媽媽第一次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兒子。
支教最后一天的匯報表演,老師們安排李旺作為學生代表發(fā)言。直到演講的前一天晚上,他都沒有寫成稿子。鄢大力第二次去到他家,陪他寫好發(fā)言稿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直到演講當天早上,李旺依舊想打退堂鼓。
在李旺的內心深處,他是害怕的。他知道,這一次要面對的不僅是班級同學,而是全村的學生和家長。
而最終,勇敢的李旺做到了。“我想我們在他心里種下了這么一顆種子,隨著他的成長總會發(fā)芽的。”實踐隊成員們回憶說,即便他的發(fā)言沒有一個規(guī)范的主題,內容也不夠完美,但他已經學會站在兩百人面前表達自我,表達感謝,表達夢想,而無畏懼。
“我們總在問為什么要去支教”
隨著支教最后一天文藝匯報演出的音樂聲停止,李華村的這一趟支教之行畫上句號。實踐隊離開支教地,隨即開展后續(xù)工作。留下的三份調研報告長達2萬字,她們關注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聚焦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希望引起當地教育部門的關注。同時,她們捫心自問“我們?yōu)槭裁粗Ы獭薄?br> “曾經自大的認為,帶去了外面新鮮的世界,卻不想,帶走了一生永難忘的記憶?!碑斏鐣_始質疑大學生短期支教的意義,這一群大學生正在用實際行動為教育扶貧盡綿薄之力。
“我們總在問為什么要去支教,因為那兒需要支教、需要我們?!睂嵺`隊隊員李家嫻認為支教的動機其實極為單純,關鍵是責任和真心,執(zhí)教的每一天都讓生活像一場場精彩的舞臺劇,令人滿足。在隊員阮佳峰心里,哪怕只是給孩子帶去一點點影響和改變,啟發(fā)他們一點點探索未來的勇氣,那么支教的意義就已經存在。
前往李華中心小學支教的第一天,這支實踐隊就遭遇到暴雨的襲擊,道路上渾濁的黃泥、積水淹沒大半個車輪。但車子沒有停止前行,緩緩滑動,直到駛出泥濘。
離開支教地時,又是一場大雨。
“明年你們還會來嗎?”臨別前,孩子們一個個湊上前問。
“就像我們的出發(fā)和返程,這是一條注定風雨兼程的支教路,但我們終將勇往直前。”來自華中師范大學青年志愿者聯合會互助社的12名大學生,給孩子們許下一個堅定的承諾:明年,我們一定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