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北航路





  1984年的9月1日,我懵懵懂懂地走進被農(nóng)田環(huán)繞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入當時的4331班學習,我真的沒有想到我在后來的30年以至于一輩子將在她的懷抱中不斷成長,成熟并成就自己。我吸取過她的乳汁,我也盡自己所能回饋她,用自己的點滴努力使我們的母親更有魅力更有光彩。
  20世紀80年代能夠進入北航的大學生絕對是一群中國的佼佼者,學校給我們配備了最好的師資條件,國家給了我們最好的物質(zhì)條件(不交學費,有助學金還可以勤工儉學)。韓於羹老師的高等數(shù)學課絕對是一道盛宴,滿腹經(jīng)綸、妙語連珠的授課,讓下面黑壓壓200多人歡聲笑語不斷。雖記不得哪位老師主講,但當時極為珍貴的“音樂欣賞課”絕對是北航工科生的最愛,周三晚的主347爆棚的空前盛況令我一生難以忘懷。當時的我們都是懷揣著“好好學習努力建設四個現(xiàn)代化”的遠大理想進入大學的,每個人都勤奮努力,不甘落后。綠園里到處是晨讀的學生,課后老師周圍圍滿了勤學好問的學生,進入實驗室簡直就像進入科學圣殿般流連忘返,北航通宵教室永遠是北航學生晚上最搶手的自習室(主125、主243和主347)。當時的學生沒有多少誘惑,心里非常平靜,學習是我們唯一且必須要做好的事情,因為心里知道這是祖國的希望,也是父母的期望。
  當然,當時的文化生活還是極其豐富多彩的。記得入校當天就被選拔為參加國慶35周年慶典的天安門集體舞方隊,在師兄師姐們的指導下苦練一個月,就在神圣的天安門廣場上熱情奔放地跳舞,那是何等的自豪和驕傲,媽媽在電視上看到我的鏡頭都興奮不已。每到周末,食堂和主樓大廳的臨時交誼舞場上就想起歡樂的交誼舞曲,那些極具勇氣又不怕被踩腳的人或是特別想收獲些小驚喜的人會毫不猶豫地奔向“舞池”,每當音樂響起時也總能將我的舞癮勾起,不自覺地從教室移動到簡陋的舞廳。十一國慶節(jié),我們會騎上簡陋的二手車到北京的十三陵、香山甚至十渡游玩,一路上歡歌笑語,根本不介意隨時要修理這些滴滴當當亂響的破自行車。節(jié)假日我們還會到附近的部隊或高校,與戰(zhàn)士們和其他院校的同學們聯(lián)誼。每到元旦,班主任會貢獻出他們家的煤氣罐和鍋碗瓢盆,我們會笨手笨腳地剁餡和面,包通宵的餃子,暢聊美好的未來。
  還記得當時學校的條件是簡陋的,男生住在5號宿舍樓,每8人一間,女生住在北航最中心13宿舍樓,每6人一間。主樓繪圖室資源很緊張,因此一撥兒畫完需要背著“丁字尺”拿著半成圖離開,換另一撥兒繪圖。每到夏天大雨來臨時,到六號樓的路就變成了水塘,我們便踩著齊膝深的雨水到六號樓上自習。但當時環(huán)境卻是極安全的,學生們可以將自己的書包放在自習室,不用擔心會丟失。學生們是極其友愛的,不管同學得多重的病,全部是由同學照顧的,我記得我們班冷浩巖得了肺結(jié)核,在溫泉醫(yī)院住了3個月,都是同學們輪流照顧的。
  當四年級進入本科畢設時,我們悉數(shù)有機會跟著當時的大教授做畢業(yè)設計,我畢設的導師是李沛瓊教授,他當時是303教研室主任。每天導師們與我們一起討論方案和算法,一起做實驗,一起討論試驗結(jié)果的有效性,當時的訓練為我們同學們畢業(yè)后馬上進入工作角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1988年7月,我結(jié)束了北航的大學4年的學習獲得了學士學位,馬上考入北航自動化學院(當時的自動控制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攻讀碩士的人數(shù)非常少,一般一個本科班也只有2-3名學生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我們學院一年招收40名左右的研究生,且有一半是在職考取的學生。由于研究生人數(shù)較少,記得當時導師們對研究生是極其重視和極力栽培的。當我剛剛結(jié)束課程,就有機會與韓西生老師、李沛瓊老師、周元均老師和石景坡老師一起去成都做NAMP和NASA的項目,那是我國殲十的攻關(guān)項目,僅僅一個學期,我就對科研和型號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
  1991年1月,我碩士畢業(yè)后繼續(xù)在本專業(yè)攻讀博士學位,當年整個學院的博士生只有5名,導師分別是王占林教授、張洪鉞教授、陳宗基教授、王行仁教授。當時的博士論文是要求極其嚴格的,我每年要有1-3個月獨自一人在貴陽修文501廠做實驗,處理數(shù)據(jù),并與工人師傅們探討方案、試驗和算法改進。當時的501廠建在山里,整個招待所里常常只有我一個人住,但廠里的領(lǐng)導和技術(shù)人員卻對我一個博士生非常照顧和關(guān)心,讓我倍感溫暖。在艱苦但充實的3年博士生涯中,我從我的導師王占林教授和李沛瓊教授那里學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我從501廠的師傅們身上學會了如何試驗研究的途徑。在我攻讀博士期間,我還擔任SY2031和SY2032班輔導員,讓我人生第一次一個人擔當給每位研究生找?guī)桨〉膶嵙暤攸c,在滄州管理和照顧分布在30多個單位的50位研究生人,使我終身受益。
  1994年5月,我博士答辯后如愿留在自動化學院做了一名光榮的大學教師。教學和科研的開始是艱難的,但有北航自動化學院給我的能力,我很快適應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工作。我在課程講授中嘗試采用案例教學、分組研討和輪講答辯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和內(nèi)在動力,將學生作為授課的主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縝密清晰的表達能力。高等教育之本是挖掘?qū)W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因此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挑戰(zhàn)權(quán)威開啟一扇門或一扇窗。我通過開設以前沿科研成果為主線的專業(yè)導論課、搭建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和基于導師制的學生科研規(guī)劃,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之路。我連續(xù)擔任本科生“馮如杯”指導教師近10年,從學生參研項目的選題、方案設計、加工工藝控制、到系統(tǒng)試驗調(diào)試必環(huán)環(huán)把控,按照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組織項目,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并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出多項“馮如杯”一等獎和“挑戰(zhàn)杯”一等獎的作品。看到學生們豐碩的科技成果,我覺得做一名教師無比自豪和欣慰。
  我覺得大學就像一本書,大學教師就是一把開啟學生心靈和科研潛力的鑰匙,我們的學生是滿懷期望、滿懷理想和滿懷抱負來到北航的,我們教師都應該為成就他們的理想和愿望付出自己的努力,成為他們成功的助推器。我盡我所能為學生們提供更好國際視野,邀請國外著名大學教授到北航為我們的學生開設課程和講座,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我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進行交換,每年主持頂級國際會議為學生和老師搭建近距離認識大師和與學術(shù)名流面對面的平臺,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使學生更多認識世界更好地把握學術(shù)前沿。在我20年的教師生涯中,我培養(yǎng)的學生已有5名獲得了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我的研究生已有10余名在國外著名大學進行了為期1年的交換學習,培養(yǎng)出的研究生有航空航天研究院的主任設計師、有局級科研管理干部、有在科研工作中頗有造詣的年輕學者,有中國最年輕的A380機長,也有在華爾街上叱咤風云的金融才子。
  回顧我30年北航的學習和工作歷程,我一路從本科、碩士、博士到成為北航的一名教師,身臨其境地感受著北航的文化,親歷了北航自動化的精神。我對北航對自動化學院充滿了感激之情,是北航和自動化學院給了我知識、給了我能力和給了我回饋社會的機會,也是北航自動化給了我多項榮譽,使我成為本領(lǐng)域略有影響的人。當我從新主樓看著原六號樓原址上拔地而起宏偉大氣的致真大廈,我能夠看到北航自動化人踏踏實實做學問,勤勤懇懇育人才,淡泊名利、不急不躁,潛心學術(shù)和科學,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直面歷史擔當?shù)纳碛啊?br>王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