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馬建章院士學術思想和學術思維發(fā)揚傳承,活躍學術氛圍,搭建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學術交流平臺,野生動物資源學院精心策劃推出了《建章講堂》,希望借助馬先生的學術影響力,吸引眾多學者在講堂中暢談己見,交流學術思想,分享前沿成果,在征得馬先生允許后,得以冠名《建章講堂》。
5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教授做客第十七期《東林師說》,與300余名師生分享了他的科教人生故事。講座開始前,啟動了《建章講堂》。
馬院士以“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等揚鞭自奮蹄——我的科教人生點滴”為主題,向現(xiàn)場師生講述了他80年的人生歷程和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感悟。
以夢為馬執(zhí)著追求馬建章,生于1937年,那年正是抗日戰(zhàn)爭的開端。從兒時起,把祖國建成世界強國便是馬院士的中國夢。童年時期家庭條件艱苦,生活環(huán)境惡劣,但父母的遠見和堅持讓馬院士得以學習下去,懂得感恩和對父母的思念也成了馬院士最重要的情感話題。幼年時期,馬院士接受了良好的國學教育,這為他以后撰寫《中國自然保護綱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小時候養(yǎng)成的興趣則促使馬院士從事了林業(yè)工作。
1956年,馬院士從扎蘭屯林業(yè)學校畢業(yè),有機會被保送到東北林學院或者北京林學院,但是馬院士最后還是選擇了東北林學院,只為了東北的大山大水,松濤林嘯,飛禽走獸以及五年制更長的學習周期。“我要展開翅膀飛翔,飛向祖國需要我的地方”,求學時創(chuàng)作的詩句成了馬院士科研人生的真實寫照。
1960年,馬院士留校任教,在相當艱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辦了森林動物繁殖與利用專業(yè),這是中國第一個同類專業(yè)。為了這個專業(yè),馬院士又拜張孟聞教授為師,學習動物學、生態(tài)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奧爾多·利奧波德的《狩獵動物管理》改變了馬院士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看法,于是如何平衡野生動物的利用與保護成為馬院士一生研究的主題。
開放共享潛心鉆研隨著閱歷的增長,馬院士清楚地認識到:文化是民族的,科學是世界的,任何的故步自封最終帶來的都是落后和退化。因此,只要有機會,馬院士都會帶領他的學生們去世界各地與專家學者們進行交流討論,學習先進的技術。馬院士主持論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瀕危動物救護中心———“橫道河子貓科動物繁育中心”,開創(chuàng)了國內老虎保護和研究的先河。后來又承擔了“三北防護林地區(qū)”野生動物資源和自然保護區(qū)考察的項目并主持了中美合作課題———艾鼬生態(tài)學研究。
愛崗敬業(yè)桃李芬芳馬院士開展過蒙原羚、熊的生態(tài)學研究等許多基礎研究,提出的冬季大型獸類痕跡法、逆截線法等研究方法至今仍被廣泛采用,獲得過諸多獎勵和榮譽,也在很多學術機構里任職,但他最看重的,卻是國家級教學名師的榮譽。馬建章認為學生的實踐訓練至關重要,指導學生的實驗和實習,他常常事必躬親。幾十年如一日,每天上班,周末也不休息,甚至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也在工作。這樣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如今的桃李滿園。目前,他已培養(yǎng)出相關專業(yè)各級各類人才6000余人,遍布大江南北,成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è)的中堅力量,被學界稱為“馬家軍”。
互動環(huán)節(jié),馬院士勉勵現(xiàn)場同學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和同學們分享了他的人生信條:勤奮鉆研、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有志竟成。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等揚鞭自奮蹄。馬院士充分地詮釋了這種“老牛精神”,為年輕人做了表率。(校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