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9 0 0 余名新生“入住” 我校2 0 1 7 年迎新工作順利完成
九月的天褪去了酷暑的炎熱,秋高氣爽迎來了開學季,來自五湖四海的4958多名新生們攜著青春與夢想,紛紛踏入樂師大家庭,開啟了四年之約!而樂師上至學校領導、各責任部門,下至各個學院、各社團,已經(jīng)充分做好迎新工作,全心迎接新生的到來。
用心:全校上下 無微不至做好迎新工作
為圓滿完成此次迎新活動,全校上下準備充分,考慮周全,可謂是用足了心。從9月6日上午9時開始,各學院大本營便開始布置場地,接待新生。場內有家長臨時休息區(qū)、夜間臨時休息區(qū)、餐飯售買點、水飲提供處等,為新生以及家長提供了最簡便的服務。
為了最大程度的服務于新生,學校各部門、各學院在往年的基礎上做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今年我校首次推出了網(wǎng)上選寢的便利福利,新生可直接領包入寢,這樣既選擇了心儀的寢室,又能省時省事。由學校官微發(fā)起的活動--“我與樂師的第一張合照”在迎新期間為新生們與道具錄取通知書合影,并且贈送精美的明信片;學校易班、團委也紛紛組織了迎新留影的活動,為新生的第一天回憶留下了美好的紀念。在易班大本營一旁的展板上,還特意制作了所有新生班群的二維碼,比起去年易班的手動輸入班級功能,今年的現(xiàn)場掃碼進入班級更加的方便,只需掃描對應班級的二維碼即可進入。
校領導高度重視新生報到工作。在新生報到時,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胡丹,副校長李朝暉,副校長任學鋒堅守在迎新一線,關切地與新生及家長進行交流,使迎新現(xiàn)場溫情滿滿。并且為確保迎新工作順利進行,對校園整體迎新氛圍營造、各學院大本營迎新工作布置等事項進行了仔細的指導與關懷的慰問。李朝暉在采訪中說到:“今年的新生數(shù)量超過往年,有近5000名新生被錄取,錄取線超過省二本線50多分。并且今年我校首次招收殘障本科學生10名?!崩畛瘯熛M恳晃恍律徽撛谑裁礃拥那闆r下,都能充分利用時間和資源,在四年后不辜負自己的初心。
放心:接過行囊 我們就是一家人
在校園里,不論是在各個學院的報道處,還是在宿舍樓道,或是在林蔭小路上,隨處可見家長的身影。走入校園,他們也像孩子一樣,對一切充滿了好奇。他們關注孩子專業(yè)的動向,關注學校的師資力量。或許對他們來說,孩子的努力與進步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在政法學院介紹欄前面,有兩位老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因為年邁視力不佳,兩位老人弓著身體,湊近介紹欄,看到哪手就指到哪,生怕落下一個字。談到就讀政法學院的孫子,他們眼睛發(fā)亮,說全家一大早就開車來到了樂山陪孩子一起報道,非常關注孩子的專業(yè)和以后的就業(yè)情況,也希望孩子能在樂師變得更加優(yōu)秀。
“從接過行李的那一刻,我們就是一家人”,在父母與學校的交接中,是離別,更是聚集?!霸缟狭c就開車過來,到現(xiàn)在才到,心情很激動,對新學校也感到非常滿意?!币晃粊碜猿啥嫉男律@樣說到,旁邊就是她的爸爸,幫忙提著行李,微笑地看著女兒。在報到的日子里,無論何種天氣,無論何種路程,無論平地,陡坡,新生在哪里,家長就在哪里。但陪伴有限,在短暫的停留之后他們便會留下孩子獨自回程。盡管不舍,盡管擔憂,但不悔的青春總要有舍才會有得。
暖心:不遺余力 志愿者默默奉獻溫暖
每年的迎新,都有許多志愿者前往樂山各個車站和高鐵站迎接新生,并由校園巴士護送到校。貼心的志愿者會在路途上向大家介紹樂山的美食和旅游景點,讓新生與家長放松疲憊,緩解乏悶。
到達學校后,志愿者熱心地幫助新生們完成注冊,領取生活物品,以及入住宿舍等工作。志愿者們滿腔熱情,為了讓新生盡快地熟悉新的環(huán)境,更快地融入學校的生活,他們向新生們介紹著學校各處的分布,講解著生活方面的注意點,并為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提出了自己切身的建議。來來回回的接送也并沒有使志愿者們懈怠于自己的工作,他們熱心地歡迎每一位新生的到來,幫家長學生們搬運行李,讓剛踏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溫暖。一位來自南充,陪伴女兒報道的阿姨深有感觸地說到,來到師院的第一感覺就是空氣好,從到校到入住整個過程都有志愿者全程的服務,感到非常的溫馨。
“我們一直在這里坐著,根本就不算辛苦,辛苦的是那些志愿者們。”作為代班的虞桂珍已經(jīng)堅守在崗位上一個上午了,一頭長發(fā)讓她看起來盡是師姐的大方與溫婉??v是時刻保持微笑也難掩她眼底的憔悴,她在生病的期間依然等待著新生的到來。
因為沒有家人的陪伴,一位來自浙江的新生在報道時突發(fā)關節(jié)炎,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疼地哭泣。在這樣的情況下,志愿者羅希雅放下手里的迎新工作,將她送到了醫(yī)院,陪伴她度過了疼痛與孤獨。
一張張稚氣未脫的笑臉,是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一聲聲難以言表的感謝,是他們單純之至的肺腑之語,一步步跋山涉水的腳印,是他們追求與勇敢并濟的考驗。恰同學少年,這正是你們洋溢青春、乘風破浪的時代。(學生記者 周濛佳 楊潘 王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