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開展暑期學員回訪工作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受文化部、教育部、省文化廳委托,自2015年至今共完成了木版年畫、陶瓷燒制技藝、葫蘆雕刻技藝、木雕核雕技藝等七期培訓工作,400余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文化部非遺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文件要求:“組織各參與高校利用暑期深入學員所在地回訪學員,評估教學效果,總結研培經驗,改進課程設置,加強高校與社區(qū)的交流互動?!?br>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文化部、教育部、省文化廳的積極響應和有序組織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以飽滿的熱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結合學校專業(yè)優(yōu)勢,合理安排課程,精心組織教學,做好后勤保障,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前期的培訓工作。
  師者收獲了桃李芬芳,學員們則增長了學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技藝,發(fā)現了自身的價值和潛力,增強了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一些學員成為當地非遺傳承的領頭人,出現了“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現象。
  培訓工作結束后,學員們雖身處各地,但一個月共同學習、生活的友誼卻通過電話和網絡無時無刻不在延續(xù)和升華著。通過手機、微信群等平臺,師生的交流仍在繼續(xù),期間還有很多學員自發(fā)組團相互參觀交流學習。
  培訓工作的成功舉行為后續(xù)的學員回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負責人、繼續(xù)教育學院院長王傳東教授帶領培訓班班主任路鵬、尹怡朋等一行五人利用暑假的寶貴時間,冒著酷暑不辭勞苦,在十天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傳承人群的回訪任務,從曲阜、東營,到齊河、博山,再到黃島、平度、嶗山,又到威海、蓬萊,回訪學員技藝涵蓋陶瓷燒制、木雕、葫蘆雕刻。實地回訪中我們走進傳承人的家、工作室、博物館、店鋪、作坊、研究所、學校和工廠,切實感受他們的生活、創(chuàng)作與工作環(huán)境,了解到當地非遺傳承項目的第一手資料和傳承人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想法。
  回訪的內容主要涵蓋了培訓收獲、對培訓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培訓效果評估、校企合作方式、對非遺工作站的建議等幾個方面,通過回訪有效地梳理了培訓工作的效果與反饋建議,總結了工作經驗,對今后的培訓有的放矢地開展奠定了基礎,這將有利于今后培訓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回訪的辛苦換來了豐碩的收獲,我們每到一地感受到的都是學員的認真和真誠,他們或技藝超群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富甲一方擁有自己的公司、或安于貧困仍進行工藝創(chuàng)作、或有正式工作卻進行著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但一樣的是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傳統(tǒng)手工藝項目的那份執(zhí)著與癡迷,只為守住那份手藝。
  陶瓷燒制技藝培訓班學員、黃島“珠山燒”工作室的邵珠山不止一次告訴我們“這輩子最大愛好只有一件,就是做好陶藝”;中國土陶第一村———何家樓村的支部書記張永偉用自己公司的錢無償投入到土陶工藝的傳承與保護中,建成中國土陶第一村———平度陶藝博物館;宋玉良為了葫蘆烙畫放棄了從事餐飲行業(yè)的安逸生活;葫蘆雕刻于文政為了把有限的資金都投入到自己喜歡的葫蘆雕刻、玉雕事業(yè)中去,堅持不購買汽車;“火筆”生花 秦福璘電烙鐵作畫走上艱難創(chuàng)業(yè)路;木雕大師蔡元合十七歲就開始正式拿起刻刀從事木雕藝術,三十余年,盡管頸椎、肩椎都落下毛病,但難舍對木雕技藝的那份熱愛;楷木雕大師顏徳印、曹紅珍獨守一份匠心,為的是將手工技藝的傳承保護進行到底;90后小伙劉貴董、周冠丞一直想做現代設計和傳統(tǒng)題材結合的作品;黑陶大師李聞雷將以工作站為平臺,開展研習培訓、示范引導,增強傳統(tǒng)工藝發(fā)展后勁;企業(yè)家黃長勝要把陶瓷文化更好地與酒文化有機結合,兌現他“我為世人釀瓊漿”的愿望;葫蘆彩繪于芳成立了“葫蘆傳習所”;陶瓷燒制曹偉成立了“吾山陶藝工作坊”,招賢納才,廣收徒弟,為的是把傳統(tǒng)技藝發(fā)場光大;萬志偉所在的小學大力推行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把陶藝課作為必修課程,每年有六百多名小學生免費學習陶藝,萬老師說,一年的課程不長,但孩子們心中已經播下了一顆愛陶的種子……“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上,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卦L學員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激在山工藝培訓學習的那段時光,正是在學校的培訓學習,圓了大家的大學夢;民間藝人直接進入高等學府進行系統(tǒng)正規(guī)的學習,提升了藝人的藝術修養(yǎng),有利于他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適合社會的產品。越來越多的傳承人希望能夠得到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這是傳承人對我們培訓工作的最大肯定,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在今后的培訓課程安排中我們更要根據學員從事的工藝項目,做好充分的調研,力求將課程設置得更完美,更符合學員的需求。
  “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我們告別了各位學員,后續(xù)的回訪工作還將定期跟蹤進行,非遺培訓工作任重道遠。(撰稿人:尹怡朋 審核人:王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