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趙紀彬\1905~1982\學者,教育家,哲學家,歷史學家,革命家。1951年8月17日,經(jīng)政務院第九十八次政務會議通過,周恩來總理簽名頒發(fā)任命書,任命趙紀彬為平原師范學院院長,即平原師范學院首任院長?!?br>1951年8月17日,一張由周恩來總理簽名戳記的任命通知書簽發(fā),趙紀彬正式就任平原師范學院院長。憶往昔崢嶸歲月,趙紀彬先生帶著來自祖國南北近百名青年老師為學校的籌建四處奔波忙碌,這群師大的奠基者們,齊力翻開了我校歷史濃墨重彩的新篇章。心向紅旗 情鐘國學1905年7月25日,趙紀彬出生于河南省內(nèi)黃縣千口村一個沒落地主家庭。父親趙鐘慶是晚清秀才,愛書成癖。趙紀彬少承家學,國學功底深厚,自幼便與國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9歲入私塾時,他已能識兩千余字,早期的啟蒙教育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學基礎(chǔ)。1923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大名省立第七師范。其間,趙紀彬深受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積極追求進步,很快成為新思潮的狂熱追隨者和共產(chǎn)主義的積極宣傳者、實踐者。
1926年,趙紀彬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中共大名特別支部委員。1927年8月,任濮陽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從此走上職業(yè)革命道路。此后數(shù)年間,他曾任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長、北平高教聯(lián)秘書長及組織部部長等職。盡管他屢陷囹圄,卻仍然攻讀不輟,他不僅是一名革命家,也是哲學家、史學界的活躍人物,他治學嚴謹,富有創(chuàng)見,長期致力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探討中國哲學史,特別是在唯物論史、中國知行學說史、中國邏輯史以及孔子研究方面成就斐然。1938年他的 《中國哲學史綱要》出版,該著作自成一家,引起了學術(shù)界關(guān)注,是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嚆矢之作。其后,被復旦大學聘為哲學系教授,從此走上高等教學講壇。1941年,任東北大學中文系教授。1942年,專著《中國行知學說史》在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受到學術(shù)界、教育界好評。除此之外,趙紀彬所著的《中國哲學思想》《哲學常談》《哲學要論》等著作,都是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哲學洞識相結(jié)合的典范。
1959年,趙紀彬出版《論語新探》(第一版)一書,1962年,出《論語新探》第二版。該著作采摭博富,立意宏遠,是趙紀彬先生生前最珍視的一部作品,先后在美、日等國翻譯出版。1963趙紀彬先生調(diào)任中央黨校教授,先后著有 《中國思想通史》(與侯外廬等人合著)、《古代儒家哲學批判》《困知錄》等,發(fā)表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15種,凡300余萬言。遍嘗坎坷建師院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省會為新鄉(xiāng)市。應建設(shè)之需,省委、省政府決定建立一所高等學校。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決定,立一所大學,校名暫定為“平原大學”,趙紀彬先生應平原省主席晁哲甫之邀從山東來到新鄉(xiāng),先后任平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和平原省政協(xié)副主席,主持籌建平原大學(后經(jīng)中央教育部指示校名定為平原師范學院)。1950年11月召開第一次籌委會,會上決定成立平原大學籌備處,由省政府主席晁哲甫、副主席韓哲一、文教廳長王振華以及趙紀彬、魏明初擔任委員。自此,趙紀彬接過了籌建大學的重擔,四處為師資力量、校舍建設(shè)南北奔波?;I備工作主要由趙紀彬、魏明初二人初步籌劃,延攬建校人員,二人在建校初期,披荊斬棘,含辛茹苦,為平原大學的籌辦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經(jīng)過一年緊鑼密鼓的緊張籌備,平原大學在牧村開學,趙紀彬任平原大學常務副校長兼黨組書記。1951年3月,經(jīng)中央教育部批準,學校定名為平原師范學院。1951年7月平原省人民政府上達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文稿,表明教育部已經(jīng)核準平原師范學院成立,核準參加華北區(qū)統(tǒng)一招生。
1951年8月17日,一紙編號為政字第3948號的任命通知書簽發(fā),“茲經(jīng)政務院第九十八次政務會議通過任命趙紀彬為平原師范學院院長?!壁w紀彬正式成為平原師范學院院長。這封任命書寬27厘米,長32厘米,上方正中印有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日期落款處蓋有邊長為7厘米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朱紅色方形印章,并有周恩來總理簽名的藍色戳記,這是我校發(fā)展史上鮮亮的一筆,更是歷史的無聲見證。
1951年10月,學校開始上課,建校之初學校尚不足600人,教學設(shè)備及其他方面的條件都很簡陋,師生員工一方面進行著緊張的教學和行政工作,一方面積極參加勞動建校。1951年11月23日補行了盛大的開學典禮,趙紀彬在開幕詞中不僅敘述了學校平地起家籌建大學的經(jīng)過,而且也對開學前后學?;緺顩r作了簡要的闡述,“我院于去年11月間成立籌備處,今年4月底開始購地購料,5月下旬動工建筑,8月招生,10月上課?,F(xiàn)在全院已有83位教師,來自全國6個大行政區(qū)、16個省份和京津滬寧等大城市;有師范生、干部(訓練班)共計485名學生、學員來院學習;有51位行政干部和47位工警同志負責配合教學工作。全院13個教學單位,共開課85門,每周授課440小時,進行正規(guī)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教育?!壁w紀彬在開幕詞中號召師生員工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自己,結(jié)合業(yè)務進行愛國主義及國際主義教育,并積極參加三大運動,從實踐中來考驗自己、鍛煉自己,使自己成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的人民教師和革命干部。他還號召教職員工在教學、工作方面克服舊的正規(guī)化觀念,精簡課程,防止鋪張浪費,用革命精神和革命辦法,大量培養(yǎng)人民教師和建設(shè)人才。
平原師范學院是在祖國一面進行抗美援朝,一面進行大規(guī)模的革命環(huán)境中建立的新型的高等學校,1953年,平原師范學院與河南大學合并為河南師范學院,原河南大學稱河南師范學院一院,平原師范學院稱河南師范學院二院,趙紀彬任代副院長,主持二院工作。1955年河南師范學院二院改為河南第二師范學院。1956年,河南師范學院一院與河南第二師范學院分別改稱開封師范學院與新鄉(xiāng)師范學院,趙紀彬任開封師范學院代院長、院長,兼職河南省文委副主任等職。這次改變的校名,沿用長達30年之久,由于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個系辦學成績頗為卓越,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在全國的教育界、特別是在高等院校中聞名遐邇,故而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在河南師范大學的歷史上是值得紀念和回顧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激勵我們的里程碑。永遠的精神指明星從應邀前來新鄉(xiāng)、成立籌備組到校名確定中的波折及最后確定,從十月開學,到成立河南第二師范學院(有時稱第二河南師范學院),趙紀彬先生緊緊抓住了1953年和1955年兩次大的發(fā)展機遇,使學校在校生規(guī)模達到1500人,為1956年院系合并處于有利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否則有可能被撤消或被合并。六年中“肅反運動、土改運動、平原省撤消、院系調(diào)整”等社會活動非常多,但是趙紀彬先生依然擠出時間搞科研,帶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六年內(nèi),學校邊辦邊建,效率之高令人吃驚,在教學教法、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也逐步開展起來,并擬訂各系課程計劃草案,1951年5月初,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教育、文史各系,均已擬妥。
趙紀彬先生,是長材茂學的學者,是藹然可親的教育家,更是披荊斬棘的探路者,六年的風雨歷程,他不僅開展科學研究、編制科學研究計劃,還本著對學生全面負責的態(tài)度,主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普通話訓練班等。先生終生在政治與學術(shù)界大放奇彩,作為一個堅定而純粹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先生秉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絲不茍、持之以恒地探討中國哲學史,為發(fā)展和繁榮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身先垂范,澤被桃李。
以趙紀彬先生為代表的建校者們是師大學子永遠的精神指明星,他們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最高闡釋,師大學子仰其光、沐其德,修身治學,養(yǎng)浩然正氣。從1951年平原師范學院建立以來,六十余載的光陰慢慢流逝,當初最早的那批建設(shè)者也已經(jīng)老去,但他們留給師大的痕跡卻始終清晰,當時他們面對的只是滿眼的荒蕪,而如今的師大歷經(jīng)一代又一代師大人的建設(shè),早已高樓林立,風光旖旎。
當拓荒者們老去,他們拼搏務實的精神仍藏在每個師大學子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身影中,他們從未遠去。拓荒人一磚一瓦建起了最初的師大,奠定了未來發(fā)展之根基,為了師大的發(fā)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當拓荒者老去,如今的師大人接過了代代傳承的火炬,挑起了把學校全面建設(shè)成為國內(nèi)知名、區(qū)域引領(lǐng)、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重擔,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師大師生將時刻不忘建校者之精神,務實奮發(fā)、砥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