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吹盡狂沙始到金 人文學院2017級文藝學碩士生 □ 馬巧平


  最近,作為系列采訪實錄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本書由“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部分組成,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敘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生活,雖然是采訪實錄,但它卻如同史書一般向我們講述了習總書記七年的人生經(jīng)歷、情感變化。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的態(tài)度為轉移,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所以七年的生活盡管艱苦,但因為內心的充實就不會感覺到不幸。一個心中時刻裝著百姓的人怎么會覺得和老百姓一起生活是種不幸呢?七年的時間,習近平實現(xiàn)了從“不諳世事的少年”到“黃土地的兒子”的巨大轉變,也正是這樣,他樹立了與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為此后的治國理政思想打開了歷史的起點。
  1969年,習近平同來自北京的20多名知青一同奔赴延安農村,開始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歷程。一群從繁華的首都長大的青年一下子來到山溝里,他們必然要面臨許多挑戰(zhàn):剛到生產隊,習近平和幾位知青就被跳蚤咬得身上長了又紅又大的腫包;飲食上沒有油水,沒有新鮮蔬菜,粗糧居多;尚未養(yǎng)成勞動的習慣,不適應高強度勞動等。但是,習近平作為年齡最小的知青,他不但沒有逃避,反而迅速適應,并在思想上迅速改變,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正如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習近平勤奮好學眾人皆知,他白天去山上勞動,晚上回到窯洞一有時間就看書。陜北的夏天太陽毒得狠,習近平身上經(jīng)常曬得通紅,然后就開始蛻皮,即使這樣他也從未放棄學習。從《共產黨宣言》到《中國通史簡編》再到《古詩源》,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他都沒有放過。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懂得運用辯證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他說“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他主動了解毛澤東思想,讀有關軍事和國際政治的著作,這些都對他成熟的政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張愛玲有一句形容愛情的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我看來,這句話用來形容習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懷也甚為恰當。許多人都對“感同身受”這個詞持否定態(tài)度,而習近平對人民的了解是用他的親身經(jīng)歷換來的,所以他懂得人民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以他用一顆慈悲之心去為人民做好事,踏踏實實辦實事。扎根陜北的這七年是習近平與人民融為一體的七年,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他辦鐵業(yè)社,辦代銷店,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使當?shù)匕傩詹恢劣谠贋榱速I農具和生活用品而奔波幾十里地。當時陜北植被稀疏,農村砍柴難,做飯、取暖、照明都是難題,在當時那個思想相對落后的時代,他在充滿懷疑的聲音中提出搞沼氣,他親自去四川學習沼氣技術,從而使沼氣得到大面積普及,解決了當?shù)囟嗄甑娜剂喜蛔銌栴}。
  七年的知青生活可以說是習近平總書記政治生涯的開端,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懷揣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一路走到今天,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切實的改變。就像王燕生老先生談到?jīng)]有“天生偉大”這一說,習近平同志每一個成熟的政治思想,每一個重大惠民措施的決定都來源于他平時一點一滴的改變。習近平同志的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書,七年的知青生活是這本書的開端部分,同時也是成就偉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你就能理解在習總書記的帶領下一些利國利民政策實施的根源,你也會發(fā)現(xiàn),“習近平”于我們而言不再是一個“總書記”的代名詞,而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當代青年去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