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商艷凱">
電子報
電子報

新時代的“雷鋒”就在你我身邊
本報記者 商艷凱



機電學院學雷鋒小組到武威市開展筑夢者支教服務


研究生支教團演出話劇《希望·那一年》


雷鋒小組舉行新老交接儀式


校青協(xié)組織志愿者到黑龍江省醫(yī)院為患者提供指引服務


志愿者清掃校內(nèi)冰雪


星級志愿者徽章


  志愿服務事跡報告會


3月5日晚,一場主題為“學習雷鋒精神 爭做時代新人”的志愿服務先進事跡報告會吸引了師生關注的目光。作報告的5個集體和個人是我校近年來涌現(xiàn)的踐行雷鋒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們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了不同領域的學雷鋒故事,分享了各自對新時代如何傳承雷鋒精神的看法。
一本傳遞了29年的“雷鋒日記”
說到雷鋒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在我校機電學院有這樣一個學雷鋒小組,他們傳承了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用29年時間書寫了一本厚重的“雷鋒日記”。
到今年,機電學院學雷鋒小組的“火炬”已經(jīng)傳遞了12屆18個班級,傳到了1508504班的手中。作為學雷鋒小組的一員,彭思達講述和分享了發(fā)生在29年前和新時代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fā)生在29年前一個冬天的晚上,剛剛下過雪,道路又黑又滑。一位老人在經(jīng)過西大橋的時候突然滑倒了。他試圖站起來,但是小腿一陣劇痛讓他再次摔倒,腿應該是骨折了,無盡的黑夜和呼嘯的寒風,老人的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就在這時,一位年輕人快步朝他走了過來:“大爺,怎么樣,能不能站起來?”“不行,好像骨折了?!蹦贻p人二話不說,背起老人,就送到了附近的骨傷科醫(yī)院。
在那個通訊不發(fā)達的年代,年輕人無法及時通知老人的親人,可治療一分鐘也耽誤不得。于是年輕人背起老人樓上樓下做各項檢查,累得滿頭大汗。當時醫(yī)生們都以為年輕人是老人的孩子,還夸他孝順。老人問年輕人叫什么名字,什么單位,年輕人沒有說??吹嚼先说玫搅擞行е委熞院?,年輕人便默默地離開了醫(yī)院。
老人傷好后非常想感謝這位年輕人,但他只記得年輕人學生模樣,有點胖,操著一口濃重的山東口音。老人便猜測那年輕人應該是附近的學生,于是來到了哈工大,向學校表達了一定要找出這位好心人的強烈愿望。當時學生的信息錄入都是靠紙質的檔案和學籍卡的,要想從那么多學生中找到年輕人談何容易,可老人堅持就算一個個找也要找到他。于是老人拿著學校提供的學生學籍卡開始逐一核對照片。不曾想,竟然很快就找到了這位同學,他就是1系8911班的劉允公。
劉允公婉拒了媒體想要宣傳他事跡的要求。后來為了在班級成員間傳承雷鋒精神,8911班去齊齊哈爾軍訓時,在部隊的幫助下,學雷鋒小組正式成立。29年間,雖然時代在變,學雷鋒的形式在變,這面在機電學院優(yōu)秀小班中傳承的旗幟,卻化為了學雷鋒小組不變的誓言。
第二個故事發(fā)生在剛剛過去的寒假。進入到新時代,隨著國家日益強盛,雷鋒精神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在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學雷鋒小組開啟了國際公益的新行動。
今年初,學雷鋒小組倡導并聯(lián)合機電學院“筑夢”實踐團,在實踐團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泰國開展寒假社會實踐前,在校內(nèi)舉辦了題為“color the future”國際公益義賣活動。這次活動是一項全校范圍內(nèi)的面向泰國春蓬地區(qū)貧困兒童發(fā)起的公益慈善行動。
活動分別在正心樓、中央紅超市、二公寓前樓和二公寓相伴成長工作室設立了4個義賣點,包括哈工大紫丁香系列文化紀念品、明信片、書簽、筆記本和冰箱貼,還有生活日用品和文具等?;顒拥玫搅送瑢W們的積極響應。有人手寫明信片表達對泰國孩子們的祝福,有人捐書捐物。義賣總計銷售總額達近萬元。學雷鋒小組將所有義賣的基金捐贈給泰國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并在泰國開展了為期兩周的義務支教。
兩個故事雖內(nèi)容不同,卻傳遞著相同的價值觀。在彭思達眼中,把專業(yè)知識學好、不浪費每一粒糧食、不讓身邊任何一名同學掉隊、為迷路人指路、為孕婦讓座,把身邊的小事做好,就是學雷鋒。
一個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使命的團隊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事跡作出指示:“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在哈工大校園就有這么一支團隊,他們以“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還祖國以和諧環(huán)境、碧水藍天”為信念,以傳承老一輩專家學者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精神為使命,在環(huán)境保護領域撐起了一片天。他們就是我校環(huán)境學院碧水志愿者協(xié)會。
成立至今的13年來,每逢“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huán)境日”等重大紀念日,協(xié)會都會開展“綠色漂流傳遞愛”“寫給地球的三行情書”“中國環(huán)保地圖征集”等多種多樣的線上、線下環(huán)保宣傳活動。
作為1100多名碧水志愿者中的一員,郄航將團隊當初成立時和發(fā)展到今天的故事娓娓道來: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期間,在李圭白院士帶領下,一支由學院在校學生自發(fā)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挺身而出,第一時間投入到了污染治理和應急供水的工作中。40多名志愿者分成兩組,一組在水質檢測中心連續(xù)作業(yè),得出應對方案后,又立刻奔赴水廠進行技術指導。為了連續(xù)檢測水質,志愿者們必須每隔1個小時就要取樣監(jiān)測,他們當中堅守崗位最長的達到48小時。
與此同時,另一組志愿者出現(xiàn)在松花江邊,連續(xù)4天4夜吃住在現(xiàn)場,隨時隨地為治理污染的專家團隊提供支持。時值寒冬,江邊白天氣溫為零下十幾攝氏度,夜晚氣溫更是低至零下30攝氏度,即使穿著厚厚的棉衣,他們依然被凍得瑟瑟發(fā)抖。破冰面,搬設備,一干就是一整天。需要采樣時,手套結了冰沒法再用,他們就一個個徒手伸到寒冷刺骨的冰水中。4天后,全市的飲用自來水恢復供給。志愿者們又在治理現(xiàn)場工作1周后才返校進行下一步研究,直到新年才休息。這支志愿服務隊就是碧水志愿者協(xié)會的前身。
志愿常青,碧水長流。時至今日,碧水志愿者協(xié)會將關注的目光放在發(fā)動更多人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上。從2017年開始,協(xié)會每個假期都會派出志愿者奔赴全國各地開展“美麗中國”生態(tài)調(diào)研活動。黨的十九大提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將農(nóng)村人居環(huán)境綜合整治行動提上日程。為了解我國農(nóng)村人居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剛剛過去的寒假,協(xié)會組建了專項實踐團,奔赴全國10余個省市開展調(diào)研活動。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明陽村,志愿者們踏著崎嶇的山路在大山里尋找水源地,探究當?shù)氐乃|狀況;深入數(shù)十戶家庭,通過觀察每戶家庭平常用的水壺了解當?shù)厮|硬度情況;走訪全村的生產(chǎn)隊,深入每戶家庭調(diào)查家庭垃圾的處理的情況。調(diào)研結束后,實踐團向當?shù)剡f交了關于改善農(nóng)村垃圾回收的調(diào)研報告,贏得了當?shù)夭块T點贊。
一名支教女孩的西部“助學夢”
“你們知不知道,這樣的成績能考上什么學校?”有個男孩滿不在乎地說:“我們哪兒也考不上,拿到高中畢業(yè)證就去打工了!”至今回想起來,宋宇石還記得這個場景、這番對話。
故事主人公宋宇石是我校第十四屆研究生支教團云南隊的黨支部書記。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她和6名隊員一起在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義務支教。
在哈工大學子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15年來,這句話深深地影響著一屆又一屆哈工大學子。他們堅定地做出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選擇,用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當?shù)睾⒆觽兊拿\,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擁抱外面的世界。
如今宋宇石已支教結束回到校園,她深情地回憶起了她和孩子們從相熟、相伴到相知的支教點滴。她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與孩子們見面時的情景。她記得走到班級門口時滿手心的冷汗,記得走進教室時學生們突然的安靜,記得踏上講臺時一顆懸了一年的心驟然放下,也記得第一排那個彝族女孩大大的眼睛。當她在黑板寫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幾個字時,有的同學開始變得興奮,全班62雙淳樸的眼睛打量著眼前的這位年輕的支教老師,充滿著好奇和期盼。
然而就在宋宇石躊躇滿志地想著怎樣當一名好老師的時候,班級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像一盆冷水澆在了頭上。在12個普通班中,她所帶的兩個班級分別名列第5和第8。有些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的她,當著全班學生的面發(fā)了火,接著就發(fā)生了故事開始時的那一幕。冷靜下來后,宋宇石意識到,僅僅講課是不行的,必須還要轉變他們頭腦中甘于現(xiàn)狀的觀念。從那天起,每天她都要和一到兩名學生單獨聊天,摸清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和家庭狀況以及對未來的規(guī)劃。漸漸地,很多學生開始對她敞開心扉,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在教好課的同時,宋宇石和隊員們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了如何幫助家庭貧困而熱愛讀書的學生身上。他們利用網(wǎng)絡平臺,開展了“索瑪芬芳,愛滿涼山”系列活動。一年下來,累計120余名同學受到了愛心資助,每年的捐助總額達到了12萬元。他們還利用周末時間走過了8個貧困鄉(xiāng),為12所貧困小學帶去了包括冬衣、文具、臺燈、書籍,運動鞋等在內(nèi)的愛心物資,為偏遠山區(qū)的孩子們送去溫暖與希望。
像宋宇石一樣心系西部的志愿者有很多。在山西浮山,在西藏拉薩,在云南寧蒗,在四川宜賓,在新疆富源,在陜西扶風,在廣西金秀,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團的腳步從未停歇,志愿奉獻的火炬在一屆又一屆隊員的手中生生不息。
2017年,一部根據(jù)真實的支教經(jīng)歷改編的話劇《希望·那一年》在校園上演,生動再現(xiàn)了支教隊員們在西部山區(qū)的支教生活,深情詮釋了支教情、隊友情、師生情。演出當天,現(xiàn)場座無虛席。
一頂活躍在校園內(nèi)外的“小紅帽”
在校園內(nèi)外,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最鮮明的標志就是頭上戴的那頂“小紅帽”。時間久了,“小紅帽”也就成了我校青年志愿者的代名詞。
材料學院2017級博士生王憲就是我校數(shù)量眾多的“小紅帽”中的一員。故事要從2011年的9月講起,當他拖著沉重的行李箱第一次踏上北國冰城這片陌生的土地時,心里不免有些慌亂。但當他走出火車站的那一刻,看到人群中有個人高舉著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大牌子時,仿佛見到了親人一般,立馬走了過去?!澳愫?,請問您是哈工大的新生嗎?有什么能幫你的?”一位頭戴小紅帽,面帶微笑的學長關心地問道。當他回答“是”之后,學長馬上接過自己手里和肩上的行李、指引道路直到送上校車。來到學校后,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軍訓服分發(fā)處、新生體檢處、還是寢室大堂中,也都充滿著小紅帽的身影,此時的他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最初的不知所措,取而代之的是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的無限憧憬。
大二暑假,王憲如愿戴上了小紅帽,學著做一名新生的“引路人”。幾天下來,無論是在火車站廣場、陽光大廳,還是在愛心地鋪、合影墻,幾乎每個迎新站點都曾活躍著他忙碌的身影。此時的他開始深刻地體會到,幫助別人是一種多么令人滿足和驕傲的事。
此后的7年里,王憲通過校內(nèi)外各種渠道,參加了多次志愿服務活動。頭頂?shù)男〖t帽也一次又一次陪伴著他走近那些我們平時幾乎注意不到的角落。戴著小紅帽,他走進敬老院,那里有渴望家人陪伴的孤寡老人,陪他們聊天,幫他們洗刷衣物,那種簡單的付出換來老人們堆滿皺紋開心的笑臉;戴著小紅帽,他走進很多學校支教,那里有渴望打開知識大門的孩子們,用自己所學帶領他們享受知識的樂趣;戴著小紅帽,他走進無償獻血車,那里有和自己一樣熱愛公益的人……
王憲說,志愿服務的點點滴滴讓我心底的志愿種子慢慢生根,發(fā)芽,成長。我從一名青澀的本科生變?yōu)槌墒斓牟┦可瑢χ驹阜找矎淖畛醯膰L試變?yōu)槿缃竦淖杂X。也是在一次次志愿服務奉獻社會幫助他人時,我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標。
無獨有偶,胡世亮是HIT法律咨詢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HIT法律咨詢服務中心成立至今,他和中心的志愿者們開展了一次又一次志愿普法行動。3年多來,中心針對校園及社會熱點,結合“十九大”“兩會”“3·15消費者日”“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活動和節(jié)日,開展了“學習十九大精神,建設法治中國”“普法進社區(qū)”“憲法杯演講比賽”等豐富多樣的普法宣傳活動,累計服務時長600余小時。
在胡世亮看來,志愿者就是一群心甘情愿為大家服務,為人們帶去縷縷陽光的人。
后記
新時代的“雷鋒”,其實就在你我身邊。
近年來,哈工大大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行動,在全校范圍內(nèi)培育了34個“學雷鋒”志愿服務團隊,“曲擁措姆志愿服務工作室”“夕陽e時代”“黨員服務站”“寧養(yǎng)院”“電腦110”等一大批志愿服務品牌相繼涌現(xiàn),年均9000余人次參與其中、志愿服務時間達到了22000余小時,“學雷鋒”在哈工大已蔚然成風。
作為大學生,我們究竟該如何踐行雷鋒精神,如何成長為新時代的“雷鋒”?“人人可學、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習近平總書記給“郭明義愛心團隊”回信時指出,學雷鋒應該從生活點滴入手,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學雷鋒才能落到實處。正如當代雷鋒郭明義所說的那樣,只要把一件件點滴小事做到了,就是學雷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