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很忙
三月,不僅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月份,更是一個精神傳遞的月份。不僅能聽到春天的腳步聲,還可以看到一個很忙很忙的人。
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忙。他在公交車上看到有年邁的老人時忙于沉浸自己的音樂中,沒有讓座;他在看見有盲人顫顫巍巍過馬路時,想著趕緊走開遠離事故,沒有去扶。他助人為樂甘于奉獻,很忙。他在單位組織的志愿活動中表現很好,公司發(fā)了獎金,表彰他心地善良;他在公開公益募捐時捐獻了愛心,別人夸他助人為樂,從此對他印象很好。
你知道他是誰么?他就是被人們掛在嘴邊的“雷鋒”。
雷鋒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指以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革命精神。1963年3月5日毛主席為雷鋒題詞并發(fā)表號召,此后3月5日便成為 “學雷鋒日”。雷鋒精神是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是先進文化的表征。但是將雷鋒精神僅僅定義為做好人好事,我想這種理解相對淺顯了一些。
這樣的“雷鋒”并不是個例,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的現象,這種現象已經偏離了雷鋒精神的軌道。
雷鋒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是聯系在一起的,它并不會過時,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人們對于雷鋒精神的理解也越來越具有時代的特色,也在不斷地挖掘雷鋒精神中賦予了一些時代氣息的元素。也就是說它的基本精神沒有變,不過是在時代發(fā)展過程中其基本內涵被注入新的內容,具有了時代的氣息。
小學起我就知道了三月是學雷鋒月,每每到了三月,作為少先隊員的我們就要在小本子上面記錄著每一位學生的好人好事,到了月底要進行評比,選出最佳雷鋒學生。那本子就在班級里沸沸揚揚地傳了起來,傳到誰的手中誰就把自己最近幾天做的好事寫下來:有的寫我把橡皮借給了同桌,有的寫今天我?guī)屯罀叩亓耍€有的寫今天我給老師倒水了,諸如此類數不勝數。學校還要對班里的黑板報進行評比,班里的文藝委員絞盡腦汁地給自己班級的黑板報出謀劃策,當然也要評比最佳雷鋒班級。這種文化氛圍的渲染從小就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在三月做好事最有意義的感覺,而且從小學就有一種認知,雷鋒精神就是我要幫助別人,并無其他。
到了中學,此類的活動依然不可避免。沒有小學那么稚嫩,評比黑板報什么的就變成了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相比小學來說這些活動是成熟了一點,但由于認知的根深蒂固———不是根據自己身邊的人做的好人好事就是從新聞上聽來的好人好事。對于雷鋒精神的理解就只是多了一些對工作的認真、對革命的忠誠,但那僅是些模糊的概念。
如今到了大學,已經記不清這是我度過的第幾個三月了。年齡的成熟帶來了心理的成熟,心理的成熟相繼帶來了成熟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在讀過了更多的書、看過了更多的人、經歷了更多的事情之后,在這個2018年的雷鋒月,我好像突然明白了,雷鋒精神與我意識里所記得的做好人好事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
雷鋒精神是什么?雷鋒精神是愛憎分明的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及釘子精神。當代社會有人標榜自己是 “雷鋒”,雷鋒精神似乎只剩下一個空殼,似乎它只是一個名詞,一句口號而已。然而若真是無精神內涵,再多修飾又有何用?
“雷鋒”很忙,雷鋒精神很忙。中華民族提升凝聚力需要它,喚醒國人危機意識需要它,實現中國夢需要它。三月的鮮花芬芳了他的名字,沉浸三月往事,輕嗅三月細雨,從一九六三年走來的不只是“雷鋒”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