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榮先生印象
張世榮先生在書法造詣上成績突出,乃眾所周知之事,勿需贅述,我想談?wù)勎已壑械南壬?br> 張世榮老先生以八旬之身從書七十載,但他卻從未居功自傲,止步不前。在其聆雨齋的北墻上赫然掛著其人這樣一幅親筆立軸:“消逝昨天,過好今天,不空等明天”,好一幅醒目箴言!樸實無華,堅定不移。先生以此為座右銘,對于深沉厚積的昨天一笑而過。力在當下,銜泥筑巢,欸乃櫓聲,神游清境,淡過昨日,不愧明天。先生曾幾次對我提及這幅字,實實地鼓舞鞭策著我,甚是得益,頗為受教。治學嚴謹 落紙有聲張世榮先生為書法事業(yè)奉獻著平生。書法作品是兩種文字形式的結(jié)合,從而生發(fā)出無限的媚力。如果只欣賞墨跡本身的美,那看到的只是一件做工精美的華服,若要賦予這華服以靈魂加身,使其充滿內(nèi)涵,悅目省心,那字跡就猶如臥鷹振翅,飛擊長空,身心具動。鑒于此,張先生在其書法內(nèi)容的選擇上可說是嚴謹獨到端正經(jīng)典傳統(tǒng)。步履嚴謹,先生在選材上必須閱覽海量的文學歷史人物乃至地理及其所有周邊文化,并從中甄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應(yīng)時勢。簡明獨到,先生力求發(fā)人深省,事半功倍,一箭雙雕,舉一反幾,啟人沉思,感人奮進。行自端正,先生正人先正己,從自身做起,不敢怠慢,修心養(yǎng)性,方得正識,運用自如。貫通經(jīng)典,先生責無旁貸,弘揚國粹,以人為本,傳播孝道,揚善抑惡,普惠眾生,盡顯于行草隸篆。重在傳統(tǒng),先生沉浸其中,得其真諦,不為揚塵所擾,固守一方凈土,才得始終。張世榮先生曾說過,“我一生喜愛文房四寶,深入骨髓”。若沒有生入骨髓的書香之氣,沒有刻入骨髓的執(zhí)著之功,誰又消受得了這份“深入骨髓”呢?由于喜愛的思想,因此付諸了行動,因為付諸了行動,才結(jié)出了今天的碩果累累!而今天的碩果累累更源自于先生一生牢牢把握著的大方向,未有偏差,正是先生對人生的正解,思維的準確,行為的規(guī)范的反映。
張世榮先生的治學態(tài)度極為嚴謹,對己如此,待他人亦如是。每每收鋒之作,落成之前他都會將底稿內(nèi)容用心揣摩很久很久,使其沉淀。這期間先生會拿著文稿左對右查,并請周圍的文人朋友提出各自的見解,充分吸收他人異見,最大努力的保證了作品的無憾。先生的嚴謹認真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有遇相約的文稿,其見解常常是一針見血,獨到而準確,教人稱服。其人常言:落紙成字不難,但若因粗枝大葉而留憾則不可恕。先生的作品充滿了正能量,從不為媚俗而作,這是他的原則。成作之前的大量工作如:查找資料,核校出入,修正錯誤,無一不細至入微。到家的功夫澆出了艷墨無數(shù)。筆墨一生 觸類旁通張先生執(zhí)筆行書墨中游,寫下無數(shù)精彩獨家墨寶,至今都還是滿滿的雄心壯志,計劃謀策著各種書事,仍然在積累沉淀中,八旬之時竟無年齡之概念,愈見精神煥發(fā),底氣中足,實令人嘆服。在他的聆雨齋臺案上,分門別類的擺放著各種資料稿件,隨手拈來,如數(shù)家珍,有書籍,有文稿,有詩箋,有舊痕,亦有新跡,且講來頭頭是道,令人嘖舌。先生閑時喜詩樂文,將自己對書法對人生的種種感悟用漂亮的字跡記錄下來,讀來讓人感慨。先生有一油然之言:“我越學習就越理解了學無止境!”此言我與先生同見。為書法而生就,為書法而狂舞,為書法而不息!此是對先生的真實寫照,亦是我一面鏡子。精益求精 拒隨俗流張世榮先生對待知識始終是孜孜以求,學而不怠,從不以捷徑取勝。面對今天人心波動,失真變形,先生不為所懼,仍然保持著他對書法的初衷初心初戀。記得今年春節(jié)期間,大家都在消遣,而這位老先生卻在齋中臨摹什么什么帖,先生就是靠了這樣的聰明的“笨”功夫,勤于自勉,苦于克己,贏得了今天的實至名歸。他鄙視社會上用虛假的套路逐名求利,更拒絕與不正掮客做交易。先生就是這樣持之以恒地堅持著這份純真,這份執(zhí)著,腳踏實地,不自欺欺人,生生的守出了滿庭芬芳。墨藝在握 誠篤芳心八旬的張老先生墨藝嫻熟,運用自如,然他卻總說:“我還在路上?!本褪强苛诉@樣的謙虛態(tài)度,成就了他的人生。如今他更是以拳拳之心回饋著社會。正在籌備著與國家國事國風國人緊扣的文化主題作品,旨在喚動人心,貫古傳今,讓祖國幾千年的文明文化淵源不斷。先生不失時機的跟隨著時代大動脈,與社會融合接軌,不遺余力的盡著自己的才能。于此,功不可小覷!近期的道德文化、孝文化、百花文化、關(guān)公文化等幾大類作品高度對接了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國策,緊扣了中華幾千年文明文化的中心思想,吻合了國家大力提倡傳統(tǒng)教育的行動。揮筆而就,一抹重彩呈現(xiàn)在陽光之下,給人以感悟,與人以啟迪。
張世榮先生平生飲墨止渴,做字饑餐,勤耕苦耘,操筆不綴,入嘈雜塵世,出一身韻雅,得今此成就,實令吾仰之。更感于其真善美之人品,傳統(tǒng)方正,純樸古德,性情悅和,倍覺暢近。
出于佩服,我曾作一詩以達敬意:
明臺寸硯鎮(zhèn)經(jīng)年素紙寬長納九天蘸盡幾池情切墨揮毫落筆應(yīng)青蓮縱觀所述,皆為先生成就之旁勢,“根,埋在地下,為枝葉花果奉獻終身而無言無悔,可貴?!边@就是張世榮先生內(nèi)心的獨白。真誠的祝愿先生這“根”之氣息歷久彌香,清風徐拂。(離退休處 劉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