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xiǎn)峰
“穿過廣袤的平原和褶皺的山林,湖泊的紋理像是風(fēng)中漂浮的灰色綢緞?!?br> 在行駛的車飛速經(jīng)過鄱陽湖的時候,我還在半夢半醒的狀態(tài)。十月清晨,南方藍(lán)不起來的天連綿不斷,一直到霧薄山青處。我知道,這就是蘇軾識不得真面目的那個廬山了。
乘車沿盤山路曲折而上,不時在山林的縫隙中瞥見蒼綠的山巒,漸漸地就走進(jìn)云霧中。車速減慢,好像被粘滯在白色的膠水里,白中又隱隱有清幽的暗藍(lán)色。左搖右晃里我盯著窗外看,路兩旁的樹影都已模糊,林間滿是目力不可穿透的稠白,更別說看山了。
廬山懷抱著云中山城———牯嶺鎮(zhèn),讓云霧繚繞的世外仙境有了煙火氣。長街繁華,游人如織。街的這一側(cè),歷史風(fēng)云變幻遺留的別墅群,屋頂深紅暗綠,二十多個國家不同的建筑風(fēng)格都在小鎮(zhèn)薈聚;而那一側(cè),觀景臺下蒼松流云,近處錯落的山石上一座古雅的亭,遠(yuǎn)處柔白的云層間一線清淺的天。
過花徑,白居易的草堂已不是真跡。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初遇廬山,回憶此事自道“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欣喜里揉著辛酸。于是在此處建草堂,仰觀山、俯聽泉,把一張漆琴彈了又彈。好在山水總沒負(fù)過文人。廬山四時,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清泉白石依舊,也不想去追問他終老於斯的愿望是不是成真了。
未入錦繡谷,谷中升騰的云霧已經(jīng)迷上眼。山崖下風(fēng)吹林動、霧靄裊裊,那些為了一覽美景的游人就在崖上攝影。一方白石上站滿了人,我尋到一足之地邁了過去,一步以外就是空谷。這山崖上沒有圍欄,流連于此的人就坐下看景,眼里也是霧蒙蒙的。
沿著棧道走入深處,天色也暗了一點(diǎn)。見人跡難至之處,山巖嶙峋、崖壁陡峭,唯獨(dú)一塊平坦的山石上竟有刻字。可惜我認(rèn)不得,也不知道何人所刻,但仿佛能看到有人曾佇立在那里,也賞過景、動過情。
那個場景讓我偶然回憶起小時候照著語文課本的插圖畫過一幅畫,畫中有崖,崖上有松,松下有人,那人就背著手仰頭立著,闊大的袖口灌滿風(fēng)鼓鼓的飄著。仔細(xì)一想那風(fēng)里大概還有水汽,那人仰頭望的大概就是廬山白練似的瀑布,想要表達(dá),話到嘴邊就成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種文字和這樣的場景格外的相稱,似乎中國山水就是為此才出落得如此靈秀。
李白踏著謝靈運(yùn)的腳步,望著回崖沓嶂、黃云萬里的天地,又感嘆“謝公行處蒼苔沒”。如今我也追尋先人的腳步跋涉到這里,不知道那些文思飛揚(yáng)的詩人是不是也在此處停留過。想起有人說,幾千年來,詩歌在中國,有類似于宗教的教化作用,詩人是全民偶像一樣的存在。千年以后,游人往來不斷,可見這種魅力依舊。只是傾心竭力去描繪廬山的詩人文人中大家林立,雖然山河的壯闊無窮無盡,但所有感懷都無法脫離那些詩詞歌賦的影子,難有新意。
于險(xiǎn)遠(yuǎn)處尋獲無限風(fēng)光,古人與今人的情致何其相似。但我不會作詩題字,也說不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來。那些山川湖泊給予的觸動就在身體里回蕩,無從表達(dá),像是阻塞的水流在焦灼中蒸發(fā),心中彌漫起惆悵的霧來。
后來在含鄱口,看云霧環(huán)抱山川、山川吐納云霧,任憑濕潤的風(fēng)穿透每一寸衣衫。以為從遠(yuǎn)處那個石門走進(jìn)去,拾級而上,登亭遠(yuǎn)眺,再多跋涉,就會誤入幽深處,頓悟世事,羽化成仙。心馳神往,云煙也散了。
山川或許不會記得人們曾在這曠闊天地的某處感受到它勝靈的撫慰,把一身厚重的塵垢洗凈。世事雖難料,然而想象天地的生與死,才領(lǐng)悟世間極大的永恒。或我有一天也會融入其中,以山河的形式靠近世界的終極,不如此刻就與山中仙人共游太清,不做多想。
輾轉(zhuǎn)來到三清山的時候,全國都被入秋降溫的陰雨圍困著。
上山的時候聽見那些先一步的游人沮喪的搖著頭說著別去了,什么也看不到。幾米外的人影模糊,涼意沿著足跟順勢而上,還是執(zhí)著的在一片茫茫里走著。導(dǎo)游每到一處介紹都要加一句“如果天氣好”,指著包裹天地的白霧說,那邊就是仙人群峰。我故作認(rèn)真的看了一眼說,好看。那些奇松怪石就這樣和游人一起,沉在了蒼涼的云海里。
不解古人如何在這樣煙云障眼的山中參禪悟道,難道霧即是悟。
雨水就在這個時候悄然降臨,涳濛的山色中浮現(xiàn)起清晰的輪廓,潑墨山水的畫卷被打開。這留白不是“無聲勝有聲”的技法,而是浩渺云霧的杰作。由近及遠(yuǎn),漸淡的蒼青讓人誤以為山外總有山,視野在想象中極盡天地?;蛟S正有小道士背著柴在山中行著,怎么也不能琢磨透師父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所謂何意。
轉(zhuǎn)過山崖,地勢驟然開闊,云霧如水漫入川壑?;赝麃硖幉虐l(fā)覺峰巒巍峨,如同風(fēng)煙中一座恢宏的城墻。游人癡望著遠(yuǎn)山,又被山所容納,渺小沉默又獨(dú)特非凡。
我回憶著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又發(fā)覺古人的文與畫已經(jīng)融在山水之間難辨虛實(shí)。才明白在這片山河之外,這樣的氣質(zhì)是不可復(fù)制的。
于是在雨中,我突然被那種“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快意擊中,心里有了訪遍名山的念頭,揮之不去。(作者劉子雯為電子信息工程學(xué)院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