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乳娘,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記舞劇《乳娘》


  大多數人對于歷史的認知,僅僅是課堂上淺嘗輒止的知識普及,是博物館里靜態(tài)的文物,或者是讓人熱血沸騰的“抗日神劇”。安定和平的環(huán)境來之不易,我們似乎對此沒有什么概念;曾經革命先輩們的奮勇抗爭和無私奉獻,我們好像只是在聽一些遙遠又陌生的故事;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報效國家的誓言,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似乎只是“錚錚口號”。既然如此,就讓我們換個方式,感受來自那個戰(zhàn)火紛飛年代中的絲絲溫情和感動……硝煙中矗立的紅色豐碑俗話說:哪有父母不疼兒?孩子是國家和未來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全部。但在戰(zhàn)火崢嶸的歲月里,山東省乳山市卻發(fā)生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山東全境。為了妥善安置無法隨軍的八路軍子女和烈士遺孤,在中共膠東黨委的指示下,膠東地區(qū)創(chuàng)辦了膠東育兒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用自己的乳汁與母愛哺育1223名八路軍后代和烈士遺孤。姜明真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乳娘的她先后哺育了4名八路軍的孩子。她為了留出更多的乳汁給乳兒吃,給自己剛8個月的孩子斷了奶;為了保護乳兒,在鬼子大掃蕩的時候將自己年幼的孩子獨自放在一個山洞里,孩子因此不幸夭折;她一生都固執(zhí)的守在老屋,“我怕搬走了,曉星找不到回家的路!”這一平凡婦女的無私舉動,卻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傳遞著溫暖。姜明真等乳娘為此傾注了全部的情與愛、奉獻了自己的乳汁、犧牲了自己的骨肉,更樹起一座精神豐碑。
  以舞姿傳遞人性至愛自2015年偶然得知乳山的故事后,舞蹈學院院長傅小青就開始找題材、構思和考察走訪。他想用舞蹈語匯來講述這個故事,用整場舞劇感染和教育參演的學生,表達出抗戰(zhàn)時期中所涌現(xiàn)出的人性至愛,感動更多的人。在歷經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劇本創(chuàng)作,這部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濟南市歌舞劇院和山東青年藝術團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帶有山東舞蹈特色、講好山東故事、弘揚齊魯文化的舞劇《乳娘》誕生了。
  2017年底,舞蹈學院的部分學生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參與該劇的排練。排練不能占用上課時間,只能利用中午12點到1點半和下午四點四十到晚上六點這兩個休息時間段。同學們不僅要完成自己的課程,還要犧牲自己的業(yè)余時間進行排練。排練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如何讓演員快速進入狀態(tài),理解當時情景,了解當時人的心態(tài),以便更加自然地表演。這就需要不斷地磨合、體會。劇中乳兒親生母親的飾演者趙才惠老師說:“每次排練都是一遍遍地將自己帶入到角色中,然后一次次難過到不能自已,排練完很久都抑制不住內心的波瀾?!?br>  傷病問題是舞蹈演員不可避免。在演員們的朋友圈里能看到他們發(fā)的各種受傷的照片,又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舞蹈學院副院長王斐說:“跳完發(fā)布會后,大部分的學生腳面都磨破了?!眴觾x式演出開始之前,有一個學生在排練中受傷,膝蓋積水導致整個膝蓋腫脹,腿部彎曲都很困難,但還是咬牙堅持把發(fā)布會跳完。演員們都沉浸在舞劇的情節(jié)中而忘卻了身體上的疼痛,只是為了將心底的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浸潤心脾的新穎教育與《沂蒙·沂蒙》和《風箏》相比,舞劇《乳娘》以山東民間舞蹈元素為基礎語匯,講述了膠東“乳娘”在抗戰(zhàn)時期哺育前線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遺孤的故事,展現(xiàn)出軍民魚水情深和無私大愛、人性至愛的精神。
  “我想用現(xiàn)代手法把現(xiàn)代和歷史結合在一起。我希望當代的年輕人在看這個舞劇時會有這種感覺:這種政治性很強的紅色題材還能這樣表現(xiàn)。讓觀眾覺得很美、好看、感動,就足夠了?!备敌∏嗾勂鹪撐鑴∪绾挝贻p人時說道。該舞劇的演員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學生,雖然他們的能力可能稍遜一籌,但他們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全心全意的進行創(chuàng)作,在不停地成長著。舞蹈學院還將舞劇《乳娘》作為全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副院長王斐說:“我們用舞蹈這種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方式,更加有邏輯地向學生和觀眾展示這種精神。”這是一個很新穎,很獨特的形式,既欣賞高雅藝術,又能接受教育,同時讓參加演出的舞蹈演員和老師也接受教育。這種形式比傳統(tǒng)的說教更加有感染力。
  乳娘,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她們用乳汁和愛,鑄造了中華民族又一精神豐碑。從《沂蒙·沂蒙》、《風箏》到《乳娘》,每一個舞蹈動作、一滴汗水、一塊傷疤都見證了山青舞者的進步與榮耀,一件又一件無愧于時代的文化精品,是山青人講好山東故事、傳播齊魯文化、為山東精神文明建設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