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之緣的師生情
唐朝著名詩人張九齡在《送韋城李少府》一詩中寫道:“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蔽液投鲙焺⑴d策教授在曇華林相交,在千里外相知,有半個多世紀了。無論我遠在人稱“湖北西伯利亞”的恩施武陵山區(qū),還是在咫尺之遙的鸚鵡洲上的武漢三中,我們師生情系彼此,情深誼厚,宛如門前滾滾東去的揚子江,長流不息。半個多世紀了,我們真正做到了“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一)1985年夏,我在中南民族學院完成了文科高考閱卷任務后,在母校華師《語文教學與研究》擔任副主編的老同學唐超群,約我寫一本關(guān)于作文教學方面的書,因為當時師生正缺這方面的指導書籍。我便想到平時的教學實踐和我們的教學需要,在漢口家里的小閣樓上“赤膊上陣”,揮汗一個月,寫出了9萬字的《初中作文訓練序列》。當時正值酷暑,我第一次邀請劉老師撰寫序言,他擔任《語文教學與研究》主編,正忙著呢!一聽說要寫序,他欣然應允,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也是冒著炎天暑熱,起早貪黑地筆耕,終于寫成了序;并且以《語文教學與研究》增刊的形式,印刷了3萬冊,向省內(nèi)外發(fā)行,反響很好。
第二年春天,由我策劃、安排,邀約了恩施九位同仁編寫了11萬字的《高中作文訓練序列》一書,得到了鄂西自治州教育委員會的大力支持。我又寫信請百忙之中的劉老師寫序,沒想到他很快就把序言寫好了,寄來了,還謙虛地問我們行不行,如果不行再寫。我們十多個作者大多是華師的校友,為有這樣熱心、負責的老師而感激、自豪!《高中作文訓練序列》得以《語文教學與研究》增刊名義,在州內(nèi)外發(fā)行,對促進高中作文有序教學,在全國、全省起到了推動作用。劉老師寫序鼓勵,增刊發(fā)行功不可沒!
2001年春,我早已從鄂西南山區(qū)的恩施調(diào)回了家鄉(xiāng)武漢,在三中任教高中。經(jīng)過恩施從事中學、中師教學20多年的積淀,結(jié)合在武漢三中8年的教改實踐,我利用業(yè)余時間修訂、撰寫了三本創(chuàng)新作文訓練系列叢書———《創(chuàng)新作文訓練序列》(小學)、《創(chuàng)新作文訓練序列》(初中)、《創(chuàng)新作文訓練序列》(高中),完成了基礎(chǔ)教育階段,如何對學生進行規(guī)范作文與創(chuàng)新作文的訓練。從微觀到宏觀的設計較好,但五十多萬字的書稿到哪里出版呢?我只好上桂子山找劉老師“求援”。他親自帶著我步行到武漢大學出版社找到熟悉的編輯,力薦拙作的價值。責任編輯接收了我的書稿,并報總主編審查同意出版,我這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從內(nèi)心深處不知怎樣感謝劉老師才好!不久,我又硬著頭皮,請最了解我的劉老師撰寫序言。劉老師二話沒說,一口答應。他看完了我的初中、高中兩本書的清樣,寫下了數(shù)千字的序言,最后還用行書字體重重地署了姓名。(二)1989年的初春,乍暖還寒。劉老師帶著研究生從桂子山來到恩施武陵山,進行腳踏實地的恩施方言調(diào)查。他整天找工人、農(nóng)民、教師等不同職業(yè)的人錄制地道的恩施方言,回去后作湖北方言研究。聽說恩師來了,華師的校友們相約晚上到鄂西賓館看望他。平易近人的劉老師高興地與大家握手、聊天。我那時在恩施市一中擔任語文教研組長,并兼任恩施市政協(xié)副主席?;匦:?,我突發(fā)奇想,劉老師兩次參加過高考語文命題,何不趁機請他到學校給老師們作一下備考輔導報告,充實頭腦,鼓舞士氣?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劉老師,他不僅不推辭,反而認為是應該做的。他向我了解了恩施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直到深夜。我高興地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學校領(lǐng)導和市政協(xié)的領(lǐng)導,他們非常支持。在市政協(xié)辦公室的安排下,在市一中領(lǐng)導的支持下,來自城鄉(xiāng)各中學的200多名領(lǐng)導和語文教師聚集在市一中的階梯教室,興致勃勃地聆聽了劉教授的《語文高考與語文教學》的精辟的學術(shù)報告。市政協(xié)副主席田興啟、張廷欽,市教委主任劉惠民、吳建輝都來聽講。
報告結(jié)束后,妻子張龍英擺起了土家族風味的家宴———大蒜炒臘肉、洋芋煨豬蹄、滑蒸土雞、酸蘿卜炒雞丁等十個美味菜肴,盛情款待劉老師和幾位好同仁。(三)1993年秋,我告別了伴我成長、促我成長的第二故鄉(xiāng)———恩施,回到了闊別24年的哺我成人、育我成才的第一故鄉(xiāng)———武漢。在百年老校武漢三中任教。這里,離桂子山近在咫尺,乘公共汽車,一個小時就到了。恰巧,小女朝霞這時也考上了華師中文系———我們兩代人都沐浴著桂子山的馥郁桂花、甘甜玉露和明媚陽光。小女是學生會干部,要求進步,進校后寫了入黨申請。那時組織上要求有一個老黨員培養(yǎng)單純、幼稚的女兒,爭取在思想上入黨。劉老師知情后,主動與女兒結(jié)成了一幫一的“忘年交”。劉老師從32年追求進步的漫長、艱難的心路歷程,開導小女要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仰,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直至實現(xiàn)宿愿。在劉老師的幫助下,小女學習更加刻苦,為同學服務更加熱情,不久,加入了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1997年,小女畢業(yè)后到廣州應聘,通過試教,立即被廣州市第二師范學校錄取。(四)劉老師不但在語言上著述甚豐,建樹頗多,而且在師德人格方面堪為楷模,飲譽省內(nèi)外。凡受過他教誨的弟子,或與他交往過的人士,無不有口皆碑,敬佩不已。為了繼承并弘揚劉老師教書育人的眾多精神,在他從事高師教育43周年、誕辰65周歲之際,我和駱道書、曉蘇、陶宏寬、張必東、汪成英、周瑞琴、王秋龍、王求是等20多位劉老師當年的弟子,發(fā)起組織了“劉興策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暨從教43周年紀念會”。1999年10月24日,來自省內(nèi)外各界人士130多人,云集桂子山華中師大2號教學樓,看望恩師,研討學術(shù),宣讀賀電,誦詩作賦,獻歌繪畫,展示書法。拳拳謝師意,濃濃敬師情,縈繞在201教室。
我于2001年評上湖北省特級教師,2006年“延長退休期”后正式退休。然而,我也暗暗學著“退而不休春永隨”的劉老師,每天堅持讀書看報,筆耕不輟。為了打好舊體詩詞的基本功,我進了漢陽老年大學詩詞提高班學習深造。多年來,寫出100多首舊體詩詞。最近兩年,我把以前寫的文學作品和教研論文,整理成四個“篇”,即詩詞篇、散文篇、教研篇和附錄篇,約30多萬字,取名《耕耘錄》,像農(nóng)民一樣一輩子在土地上種田一樣,在教育園地里也默默地耕耘著。劉老師又是一如既往地為我精心寫序,而且是寒冬臘月,沒有空調(diào)的六樓,不顧年近八旬的高齡!劉老師聚精會神地看完了書稿,寫出了洋洋4000多字的長序,真令我既感且愧呀!
從1963年進曇華林讀書,到1966年上桂子山學習,到1968年去沉湖軍墾農(nóng)場勞動,到1970年攀恩施武陵山脈支教,到1973年回武漢三中執(zhí)教,到2006年退休以后寫作詩詞和研究年齡問題,桂子山上的劉老師心系著我,桂子山下的我情系著劉老師。半個多世紀不解之緣的師生情,比山高,比江深;半個多世紀不解之緣的師生情,比山重,比江長。
?。ㄗ髡哂?967年7月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湖北省語文特級教師,湖北省第八屆政協(xié)委員。本文在原文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