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
電子報
電子報

讀書

片刻













  哦,我也曾是個孩子云水心
“如果有一個人愛上在這億萬顆星星中僅有的一朵花,這人望著星空的時候,就會覺得幸福?!备咧袝r期,我偶然間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一股莫名的喜歡生長起來,長住在我的心里,我便把它精心地摘錄下來。此后,有時朗讀,有時默念,有時懷想,而我那時并不知道它的具體出處。
  大學期間,意外收到好友從遠方郵寄過來的《小王子》,當我一頁又一頁地翻讀下去,竟與那句話再次偶遇,原來它出自此書,這讓我更覺有些緣分的味道。于是,我便對這本書萌生出偏愛,我想讀懂《小王子》,或者說我試圖在品讀與細思的碰撞里,聽見一些我從未聽過又或者我已然忘卻的聲音。
  合上《小王子》這本書的時候,最觸動我的情節(jié)便是小王子和玫瑰花、小狐貍的相處。當小王子決意離開的那天早上,他的那朵花請求原諒,但并沒有吐露挽留的真心,那朵有傲氣的花兒怕小王子看見她的哭泣,竟催促小王子趕緊離開。每次讀到這里的時候,我沒有對那朵花生出絲毫的埋怨與厭惡的情緒,盡管那朵花曾對細心照顧她的小王子傲慢無禮,并且使小王子的良心受到譴責??烧鐣兴?,玫瑰花的那些伎倆后面其實隱藏著一片柔情。我似乎可以體會到那朵花對小王子不輕易言語的愛以及離別時掩藏的不舍,我想她的深情定是飽含在她對小王子散發(fā)的每一片芳香里和她帶來的每一縷陽光里,而這些總是使小王子感到幸福。雖然感觸于小王子與他的花之間的情感,但卻無法很好地解釋其間的原因,直到讀到小王子與小狐貍因“馴養(yǎng)”一詞而引發(fā)的對話,尤其是小王子馴養(yǎng)小狐貍的故事,我才算真正明白感情的溯源,也是第一次聽說馴養(yǎng)就是建立一種聯(lián)系,第一次懂得人們只能了解自己所馴養(yǎng)的東西。
  “你如果馴養(yǎng)了我,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我會聽得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別的腳步聲會使我往洞里鉆,你的腳步聲卻像音樂一般,把我從洞里召喚出來。”“你在下午四點鐘來,一到三點鐘我就開始感到幸福了。時間越接近,我就越感到幸福。”讀著小狐貍對小王子所說的這些話,我不禁對這只小狐貍心生喜愛,仿佛看見一只可愛的小狐貍陶醉在快樂里,期待著小王子的到來,這使我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的生活。正如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一旦彼此馴養(yǎng),便都是對方的“獨一無二”,在這茫茫人海,卻可惺惺相惜。在這千萬人之中,有許多人參與你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但少有人走進你世界的中心,那里是一個人最隱秘的地方,便是內(nèi)心,方寸之間,包羅萬象,而你對他人而言也同樣如此。在某一時刻,當我們對一些人、一些物開始付出,去了解他們,去傾聽他們。那么,這些人便與其他的人區(qū)別開來,這些物便脫離開普通的物,成為特別的一切。在日漸加深的聯(lián)系里,他們對我們來說是無比重要的存在,堪比日月之光。后來,“他們”可以被稱為“我們”。當我們還是孩子或者還保持童心時,這些美即生活,生活也是美組合而成。遺憾的是,記憶常常被遺忘,很少有大人記得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就像很多大人無法理解小王子對那朵花的忠誠,大人們重新定義著“重要”。我們總是說孩子有一雙“慧眼”,其實,我倒是覺得一顆“慧心”更為貼切。孩子并不僅僅是用清澈的眼睛看待萬事萬物,他們往往是用一塵不染的心靈去看的,于是,才能看見那些珍貴的、閃閃發(fā)光的東西。然而,重要的東西一直就在那里,不曾變換,只是人們的心境有所改變。塵世的幸福,不是源于長成大人后終日忙碌地尋找、念叨著“正經(jīng)事”而在于是否可以做一個理解生活的大人。
  “正是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才使你的花兒變得那么重要?!痹杆械拇笕艘材芏媚嵌涿倒寤ň壓螌π⊥踝尤绱酥匾谀硞€片刻輕語“哦,我也曾是個孩子”,世界也許風景正好。
編者按:午后,立于窗前,手捧一卷書,手指撫過扉頁,感受文字沁于心田的滿足。從小王子的悲歡中感悟孩童的靈慧,從瓦爾登湖中看到清新湖畔自然純粹之美,從阿勒泰中感受狂野北疆的質(zhì)樸風光。用鏡頭捕捉一個個 “讀你”的瞬間,尋找那一個個沉醉書田的背影!
回歸本心 親近自然———讀梭羅《瓦爾登湖》袁丹丹
1854年7月4日,美國作家梭羅獨自一人前往位于馬薩諸塞康科德鎮(zhèn)的瓦爾登湖畔,開始了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之旅,并以一部《瓦爾登湖》詳盡記敘了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狀態(tài)。他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告訴我們一個最樸實的道理:“大地就像一個花園,所有的生命都被平等地培育?!痹谶@個大花園里,最高的規(guī)律不是人的利益而是整體的法則。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應(yīng)該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詩意的美,在自然中簡單地生活,在自然中實現(xiàn)人性的復歸。
  梭羅最為欣賞的就是原始的、未受人類破壞和修整的自然美。他認為自然是思想的化身,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豐饒的物產(chǎn),而且是人類精神家園的最終歸宿。因而,他并不是以機械的態(tài)度觀察瓦爾登湖的各種自然現(xiàn)象,而是體察到自然賦予人類的精神價值。例如,描寫瓦爾登湖時,梭羅用他獨有的敏感察覺到了湖水的悄然變化,“甚至從同一個觀察點,看瓦爾登是這會兒藍,那忽兒綠。置身天地之間,它分擔了這兩者的色素。從山頂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顏色,可是走近了看,在近岸你能看到細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黃澄澄的,然后是淡綠色的了,然后逐漸地加深起來,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現(xiàn)了全湖一致的深綠色?!焙{黃綠的顏色紛雜交織呈現(xiàn)出了瓦爾登湖純美寧靜之感,避開了人世的繁華和喧器,湖立于天地間絕世獨立的風姿躍然紙上。梭羅不僅記載了湖邊林中幽靜迷人的自然風光,四季更迭帶來的無窮變幻的景色,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鷹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guī)缀醪荒芎粑恕!边@幅動植物與自然天象相互交融的和諧美景詮釋了梭羅對自然詩意的追尋。
  人來自自然,最終還要回歸到自然中去。只有回歸大自然之后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的渺小,才能真正把人類的進步同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起來?!耙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所產(chǎn)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般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通過瓦爾登湖這只大地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的美麗和純潔,可以感受到任何對她的改造和破壞。只有努力保護好大自然,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實現(xiàn)生態(tài)的平衡,更好地在其中發(fā)展自己,在《瓦爾登湖》兩年零兩個月的生存實踐中,梭羅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感到他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樣地簡單,也許我可以說,同樣地純潔無暇?!痹凇锻郀柕呛防锼罅_反復地呼吁:“簡單,簡單,簡單吧!……簡單些吧,再簡單些吧!”他親手搭建起木屋,在山水環(huán)繞的純凈自然中,開始了獨自勞動和冥想的簡單生活;他只保留食物、燃料、衣服、房屋等最低物質(zhì)條件;他厭惡以物質(zhì)財富和經(jīng)濟繁榮去衡量生活品質(zhì)的行為。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證實:人其實只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質(zhì)供給,就能保持相當活躍的生命力;人只有從繁復的物質(zhì)積累過程中解放出來,投向自然的懷抱,才能擁有更廣闊的精神空間來追求真理、完善人性。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表現(xiàn)出對自然無比的贊美和熱愛,當這種詩意的寧靜被呼嘯而來的工業(yè)文明打破時,他以對自然家園的高度責任感,呼吁人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重返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徜徉于瓦爾登湖畔的美景中時,梭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當時由于人們過度開發(fā)自然而導致的生態(tài)危機,并對人類以消耗自然資源來滿足自身需求的行為表示了極度焦慮。外部世界的污染與破壞和人類精神世界的迷失是分不開的,因此使梭羅憂心的并不僅僅是工業(yè)革命對自然的侵擾和掠奪行為,而是潛藏在生態(tài)危機背后的人性危機。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暴掠行徑的思想根源是支配人類意識和行為達數(shù)千年之久的“人類中心主義”,它在給予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也由于人自身欲望的惡性膨脹而直接導致了環(huán)境惡化和生態(tài)危機。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存實踐顯然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駁和對“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倡導。
  梭羅是生活的智者,也是那個時代的孤獨者。雖然他的《瓦爾登湖》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但隨著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和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xiàn),梭羅所倡導的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自然觀以及他所踐行的簡樸生活觀念向人們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能性,更體現(xiàn)出生態(tài)危機的實質(zhì)是人性危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自然觀念方面的危機,具有極其深刻的生態(tài)意義和思想價值。
不只是《阿勒泰的角落》郭婷婷
偶然在書店里看到了一本書———《阿勒泰的角落》,作者的名字叫李娟。書的封面干凈沒有太多累贅的話,“適用于青年,女性,對新疆好奇的讀者,文藝青年。”單單新疆兩個字就吸引了我。幾個月前,我在旅途中結(jié)識了一位新疆姑娘,在交流的過程中她毫不掩飾地表達著自己對新疆的眷戀,為此我也常常對這片粗糲中藏著柔軟詩意的地方心馳神往。
  結(jié)識新疆姑娘的時候,她剛好與自己的男朋友分手。女孩選擇外出打拼,男孩卻留在了北疆,長時間的異地戀,女孩等不起他了?!澳菢拥娘L!從極遠的天邊長長地奔騰而來,滿天滿地地嗚嗚。與這種巨大的,強有力的聲音相比,我個人的話語聲簡直成了某種‘氣息’般的事物了,簡直跟與夢里說出的話一般微弱而不確切。風大的呀,使得我在這一路上根本不可能維持較為平和的一些表情。真的,好幾次,都會突然反應(yīng)過來自己此時正眉頭緊皺,呲牙咧嘴?!边@是李娟筆下新疆的風。這和新疆姑娘給我看的,那個小伙最后一次發(fā)給她的那些告別照片里的情景剛好吻合。他鏡頭下的世界被灰褐色風沙籠罩,我猜想他一定是站在某處戈壁灘上,具有儀式感地拍下了那一組照片。此刻的他大概正一邊呼吸著風沙漂浮間傳來的腥氣,一邊不動聲色地跟心愛的姑娘道著再見,然后久久地、靜默地站立在那兒,一點一點掩埋住心中難以言喻的情緒。無論是從那些照片中看懂的北疆還是從李娟的文字中所讀懂的北疆,我總覺得那一方土地所滋養(yǎng)的人,有著獨特的誠摯與坦蕩、果斷與耿直。李娟說:“北疆的風在大地上由西向東吹,人們在大地上從北到南地奔馳?!笔堑?,有些時候,人們說了再見,便會信守承諾不會回頭,這也算美德的一種吧。
  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常常上一秒還是晴空萬里,下一秒就風沙大作。處在北疆的牧民,時不時還要遭受旱災(zāi)、蝗災(zāi)、牲畜瘟疫、沙塵暴的侵害,但是這里的子民沒有抱怨過一句,沒有人去計較、怨恨過上蒼,而是積極、誠摯地面對著生活。他們會因為在戈壁灘上看見漫天星空而感激,會因為牛羊胃口好多吃了牧草而歡喜,會因為偏僻的鄉(xiāng)村來了遠客而慶賀。李娟筆下的世界,祥和而安寧,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好容易被滿足,仿佛每一個人都學不會貪心,收獲的都是最簡單、最純凈的快樂。
  《阿勒泰的角落》這本書的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長,但篇篇都讓我感到如獲至寶。那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都是清水出芙蓉般的清新通透,通篇不見一絲矯揉造作的浮夸之感。質(zhì)樸簡單的文字,將北疆的每一條山脈、每一條大河、每一只山鷹、每一個村莊都真真實實地還原在你的面前。你仿佛能感受到皮膚黝黑的老奶奶慈愛地撫摸著你臉龐時手掌上的紋路;你仿佛能聽見草原上風吹過草垛時葉子與葉子的碰撞聲;你仿佛能聞到牧民剛剛擠出的羊奶略帶的腥味。干凈質(zhì)樸是這個時代里難能可貴的事物,這樣幾乎沒有絲毫技巧雕琢的文字,已經(jīng)不多了。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在尋找如何用技巧打動人心,殊不知,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動人。
  《阿勒泰的角落》不僅僅是李娟心中的那一片安寧的圣地,更是我們所有人應(yīng)該為自己所保留的一片凈土。李娟有阿勒泰的角落,那么你的角落在何處?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