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人丁晉公點個贊
宋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曾記載過“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
北宋祥符年間,紫禁宮失火。丁晉公奉命修繕被燒毀的宮室,但是取土很遠是個大難題。丁晉公命令工匠就在大街上挖土,沒過幾日,大街被挖成了深溝。丁晉公又命令工匠把汴河之水引進深溝,再用竹木制成的排筏和船只,將修繕宮室需要用的各種建筑材料,順著深溝水渠運進宮里。宮室修繕完畢之后,再把廢棄的磚瓦、灰土等填入深溝之中,深溝又重新變成了街道。這挖開大街一個舉措,就解決了三件大事(獲取土源、運輸建材和處理垃圾),節(jié)省下來的經費,多得可用億萬來計算。
為什么能節(jié)省數(shù)目如此可觀的經費?首先,修繕被燒毀的宮室,需要用泥土來制作磚塊,若到很遠的地方去運取,勢必要付出大量的材料費和運輸費;其次,利用汴河及深溝水渠將各種建筑材料運至宮中,可以省去巨大的人力花費;第三,重建工作完成后,處理工程廢棄物,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需要花費許多人力和物力的。
“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曾被各地中等學校選入不同年段的語文試卷中。命題者除了要求學生回答“一舉”和“三役”之所指等詞語知識外,幾乎都會提出該故事給我們有何啟示。查看所謂的標準答案,往往是做事“要考慮周全,合理安排,科學調度”“要善于動腦筋,力爭做到付出少而回報多”等等。在我看來,這些答案全都正確,只是沒有把最重要的一點講出來。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就是真想把工作做好的強烈的責任心!有了這強烈的責任心,就會千方百計去尋求最佳方案;缺了這強烈的責任心,即使腦子再聰明、好用,也是枉然!
我曾想,倘若當年丁晉公修繕宮室時,派出大批工匠到很遠的地方去取土制磚,各種建筑材料用車載人挑運回宮中,完工后再把堆積如山的廢棄物運往遠處傾倒,只要他勤勉勞作,沒有中飽私囊,那又何錯之有?可是人家丁晉公偏不這樣做,而是經過殫精竭慮,統(tǒng)籌安排,想出了“一舉而三役濟”的好辦法,為國家省下了巨額經費。用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丁晉公的辦法還為環(huán)保作了大貢獻呢!
對照古人丁晉公,現(xiàn)今極個別官老爺?shù)淖雠蓪嵲谑窍嘈我娊I了。報載,上海有一條街道,幾乎每兩年都要“開膛破肚”整修一次,其理由名目繁多:一會兒說要安裝煤氣管道,一會兒又說原先的水管直徑不夠大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害得過往司機和行人苦不堪言。一位著名劇作家有感于此,套用魯迅小說《故鄉(xiāng)》結尾的句式,不無揶揄地撰文寫道:“地上本來就有路,折騰的人多了,也便沒有了路?!边@話是很發(fā)人深省的。
(作者系民族學院退休教授、校關工委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