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張振犁(中)在西華縣考察女媧神話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蔽倚堈窭缃淌诒闶沁@樣的一位大師。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民俗學研究生,他師從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在近七十年為學、執(zhí)教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躬身在學術(shù)園里辛勤耕耘,為中國的民俗學研究、特別是中原神話學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躬身入學海 成就如星斗
張振犁,1924年生,河南新密人,我校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以及中國神話的研究,開拓出中原神話流派,被譽為“中原神話的拓荒者”,曾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河南分會副主席等。
“水有源,樹有根。”這是張振犁在學術(shù)研究中所堅持的觀點,而他與中原神話的結(jié)緣,也可追根溯源。1949年,25歲的張振犁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經(jīng)過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的點撥,他逐漸對民間神話研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文化大革命”后,中國民俗學學科得以重建。當時,學術(shù)界普遍缺乏文化自信,而“中國神話不如希臘神話”的觀點也充斥其中。在這樣的學術(shù)氛圍中,張振犁為國內(nèi)神話研究在國際上沒有一席之地而深感不安,結(jié)合前期的積累和發(fā)現(xiàn),他躬身走入神話學研究的殿堂。
上世紀80年代,張振犁在講授民間文學課時,從學生收集的民間故事中發(fā)現(xiàn)大量依然流傳在民眾口頭的古典神話故事。鑒于此,張振犁帶領(lǐng)學生在1982年至2000*年近20*年的時間里,先后10*多次到全省神話蘊藏的重點地區(qū)的23*個縣、市進行了科學考察,發(fā)現(xiàn)了活態(tài)的“中原神話群”。他在《情系中原神話》一文中回憶道:“北上太行、王屋,南下桐柏、伏牛;西登秦嶺夸父之山,東去商丘火星之臺。”于是,中原神話寶藏像一串串奇珍異寶一樣被挖掘出來:盤古、女媧、伏羲、神農(nóng)、燧人氏的故事得以一一重現(xiàn)。
對此,鐘敬文等學者認為,“在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若干古典神話的延續(xù),推翻了過去中國神話貧乏、僅有斷簡殘章的片面結(jié)論,大大豐富了中國和世界神話學?!睆堈窭绲膶W生、著名作家孟憲明認為,“先生發(fā)現(xiàn)了中原神話的意義和價值,并且從理論的高度對它進行闡述,這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br> 2007年,鑒于張振犁幾十年從事中原神話的深入發(fā)掘和研究以及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組委會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吧交í劇睘橹袊耖g文藝的最高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戲曲“梅花獎”、舞蹈“荷花獎”等同屬中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當年,“山花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只有四名獲獎?wù)摺?br> 十年之后的2017年,在他93歲高齡之時,張振犁數(shù)十年的心血傾注而成的《中原神話通鑒》一書出版?!吨性裨捦ㄨb》(全四冊)計174萬字,393幅圖片,800多篇民間神話故事。書中內(nèi)容以一故事一評論的獨特形式,集中展現(xiàn)了數(shù)千年來中原神話的豐富性?!吨性裨捦ㄨb》為中原神話學的奠基之作,填補了中原神話領(lǐng)域出版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神話學,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價值與魅力。
《中原神話通鑒》一書僅資料搜集就長達30年。在正式編寫的十余年間,張振犁及他的幾名弟子耗費大量心血,數(shù)度易稿,不斷完善,終成這部中原神話故事集大成的煌煌巨著。
回憶起該書的編寫過程,作為張振犁助手之一的孟憲明表示極其不易,“先生30年間的資料搜集整理很多都是寫在紙條、紙片上,大大小小裝了幾十袋。”“因為十幾年間計算機更新?lián)Q代很快,電子稿因此丟了兩次,前前后后讓印刷廠打稿子打了三次?!?br> 道理貫心肝 忠厚填骨髓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除了學術(shù)成就,張振犁更以其品格魅力潛移默化影響著身邊的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張振犁曾表示,以恩師鐘敬文先生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典范。而張振犁教授的為人業(yè)已成為他的弟子們的典范。
作為張振犁教授的研究生,文學院吳效群教授深情回憶起與導師相識的三十年。比起外人眼中“文人斗士”、“學術(shù)偶像”、“中原神話研究的拓荒人”這些光彩奪目的稱號,吳效群眼中的“先生”更多的是一個滿身煙火味的血肉之軀。
“張先生的忠厚,在學界是出了名的。”在吳效群看來,無論外界為老師冠以多少名號,老師始終是那個心地明凈無渣滓的人,全無當下的飄忽與浮躁。
“巧詐不如拙誠?!睆堈窭绲摹白菊\”讓他在學術(shù)傳薪中備受垂青。在羽毛未豐、渴盼翱翔之時,太多人落入了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窠臼,而張振犁卻行遠自邇、務(wù)于點滴。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大學生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對于謄抄資料這樣的繁枝細節(jié),很多人棄之如履。張振犁非但沒有避之不及,還一筆一劃地躬身謄抄。落筆如云煙,其勢雄如峰。樸茂工穩(wěn)的字體背后,是張振犁一絲不茍的向?qū)W態(tài)度,這讓他在眾人之中嶄露頭角,獲得鐘敬文先生的青眼相加。
對于現(xiàn)在社會上部分學者在教學中“不把金針度于人”的做法,吳效群不以為然:“我們師門中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張先生總是毫無保留地教授我們知識?!睆堈窭缭诮虒W過程中的以己渡人深深影響了他的弟子們的教學觀念,良好的師風學風也因此而薪火相傳。“可以說,民俗學專業(yè)至今依舊保持的純樸學風與張先生的帶領(lǐng)密不可分。”
張振犁心無旁騖,生活質(zhì)樸,不求世俗功利。了解他的學生都表示,“他從不把學術(shù)當做獲得功名利祿的墊腳石,淡泊得仿佛看破一切得失榮辱。”他在漏雨深巷中堅守古禮,寒泉淡食甘之如飴,不慕榮利,寒素如昨。
耕耘象牙塔 桃李滿天下
從1980年張振犁在河南大學中文系開設(shè)民間文學課程起,先后培養(yǎng)了一大批熱愛民俗學研究的專業(yè)人才,其中孟憲明、程健君、陳江風、高有鵬、吳效群等人如今都成為活躍在民俗學領(lǐng)域的知名學者。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張先生的再傳弟子,分布在全國各地,傳播著中原神話研究的種子。
本世紀初,鐘敬文先生駕鶴西游。作為鐘敬文的得意弟子,張振犁承其衣缽,成為了民俗學界的大師,在“后鐘敬文”時代起到了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作用?!皬埾壬呛幽洗髮W民俗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沒有張先生,就沒有我校的民俗學專業(yè)?!泵袼讓W者、我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禮談到。
孟憲明對此也深表認同,“如果沒有先生就沒有河大的民間文學課,沒有民間文學課,就不可能有一群人去做民間文學,以至于后來變成了民俗學、民間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等等?!鄙洗髮W之前就對民間故事興趣濃厚的孟憲明認為,張先生對學生的成長與引導居功至偉,“跟著老師學習我們才知道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原來是一門學問、一種文化?!?br> 多年來,張振犁教授和他的弟子們筆耕不輟,出版了《中國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原神話研究》、《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等多部有關(guān)神話研究的著作,推動中國神話研究不斷走向深入。由于研究成果豐厚,不僅令神話學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學科,而且逐漸形成了中原神話學派。
有學者指出,中原神話學派“采用將古代文獻與田野作業(yè)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的考據(jù)、義理、辭章這種狹隘的治學方式,將整個社會活生生的生活事項作為一部大書,從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社會的角度來研究神話”。中原神話學派對于推動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shè)和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提升都具有積極意義。
中原神話學派強化了中國神話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填補了其中的空白,對世界神話學也有所突破和貢獻。在以張振犁教授為首的中原神話學派的努力下,大量豐富的、不斷采錄公布的民間活態(tài)神話令全世界學者驚嘆和羨慕。原蘇聯(lián)鮑·李福清院士這樣認為,中原神話“注意到神話傳說在口頭流傳的情況,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神話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
“所謂大學者……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睆堈窭缃淌谏眢w力行地證明著這句話??缭綍r代,我們無法攝錄他落地生長的故鄉(xiāng),無法攝錄他趕路匆匆的行跡,卻可管中窺豹,識得他為學為人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