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洪流下的卡爾和弗里德里?!^影《青年馬克思》有感
5月23日下午,學術交流中心禮堂,銀幕上正流淌著卡爾·馬克思青年時代的故事:晉升《萊茵報》主編,但因抨擊當權者而被迫停刊移居巴黎;創(chuàng)辦《德法年鑒》,結識摯友恩格斯,卻又因政治活動而被驅逐出境;既遭政見不同者非議,又受拮據生活所困,于內憂外患之中改組“正義者同盟”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并起草了名垂青史的《共產黨宣言》……短短兩個小時,青年馬克思的故事給在座的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了他們共同的記憶……本片由海地導演哈烏·佩克指導,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三國聯合制片。在取材上,本片選擇了1843-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選擇將馬克思在青年時期的這段經歷進行改編并搬上熒幕,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那時,他們還不是曠古爍今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而只是兩個名為卡爾和弗里德里希的、處在時代洪流下的兩個掙扎的青年。
從理解馬克思的角度來說,本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在我們的腦海中,馬克思與恩格斯是擁有諸多頭銜和稱呼的光輝形象: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宣言》的創(chuàng)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導師、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但在共產主義發(fā)展史之外,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視角,在這個視角下,馬恩不再僅僅是偉人或是符號,而是能被還原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于是在本片中,我們見到了我們十分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的馬克思:片中的他好思善辯,嫉惡如仇,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東奔西走。但展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和很多普通人一樣的一面,熬夜、醉酒、嗜煙等生活習慣以及家庭、生計、工作等常人都會面臨的生活窘迫……這些情節(jié)和細節(jié),在建構著一個更加真實的偉人的同時,正如馬克思所言,無不提醒著我們一點,“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罷了,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br> 但撇開上述這些凡人皆具之物,余下的才是能使他們真正偉大和不朽的。較之于他們年代稍晚一些的哲學家羅素曾說:“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于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睂τ谇嗄陼r期的馬克思而言,這樣的評價也許同樣適用:對于家庭的愛和責任助他成長;對于知識的追求使他所學從法學和哲學演變?yōu)榻洕鷮W和社會學,脫離青年黑格爾學派逐步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對于身處悲慘境遇,被不斷剝削的工人的同情和對于資本家的憤慨和憎恨,使得他不顧各國當權者的種種驅逐、審查和威脅,關注工人的生存狀況,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指導共產主義運動的綱領和思想,并加入到工人中去,積極投身于政治運動。這樣的學識、眼界、胸襟和毅力,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
那么,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極大地觸動了青年時代的卡爾和弗里德里希呢?跟隨影片中的視角,回到1843年的歐洲,回到那個饑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的歐羅巴大地。同為青年的我們,就能嘗試以當時的卡爾和弗里德里希的眼光和視角,來審視那片滿目瘡痍且悲劇叢生的土地。影片伊始,些許貧民在樹林中拾取樹枝,卻遭受警隊無情驅逐和毆打。這一長達三分鐘的片段,是依據馬克思《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而構建出來。這赤裸又殘酷的場景,深刻且直觀地反映出如下的現實:在沖突中,私有制國家扮演的角色是幫助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或者說一個階級竊取國家權力,壓迫另一個階級。國家和法律保護的不是人,而是私有產權。而在曼徹斯特,在歐文—恩格斯紡織廠,面對罷工滋事,爭取自身權益的工人,工廠主僅僅使用克扣工資和解雇工人的方式就使這場潛在的風波消弭于無形。影片用這樣的段落使我們切實認識到,在資本家的私人企業(yè)中,資本對于勞動有著絕對的、無上的統(tǒng)治權。資本家可以隨意克扣工資、以各式規(guī)定懲罰工人乃至開除他們,資本家和監(jiān)工對于工人的統(tǒng)治就猶如皇帝對于臣民的奴役一樣。恩格斯在根據親身經歷和實際材料寫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的結論也同樣佐證了這一點。
面臨著這樣殘酷的現實,普魯東選擇了基于互助式的無政府主義;魏特林一意孤行,寄希望于一種烏托邦式的共產主義;巴枯寧則從堅持他混亂的自由至上,堅持無政府主義……而年輕的卡爾和弗里德里希,做出了他們有別于當時其他政治活動家的選擇:用理論揭示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事實和它們的發(fā)展趨勢,并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工人運動。盡管在影片的末尾,1848年時,年輕的卡爾和弗里德里希還不知道在之后的未來,他們所堅信的共產主義理想還會遭遇怎樣的磨難,他們所踏上的這條共產主義道路又是如何布滿荊棘。但在這個節(jié)點,在時代的浪潮下,還未在人類思想史上綻放耀眼光芒的兩個青年,在普通的生活中,選擇了一種不凡的方式去踐行他們心中的共產主義理想。
就憑這一點,便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