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大2014級中法班的學生,今年剛剛從法國西布列塔尼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即將就讀瑞典皇家理工大學交通運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yè)研究生。上面照片中這個精神帥氣的小伙子就是我本人。
在海大中法班,我用兩年時間學習了法語,也學習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順利進入法國西布列塔尼大學繼續(xù)學業(yè)。又是兩年,我順利畢業(yè),拿到了法國的本科文憑,根據(jù)當時學校對于中法班的學業(yè)規(guī)劃,今年夏天,我回到海大,完成了我的畢業(yè)設計和答辯,拿到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本科文憑。
這一切完成之后,我去外國語學院拜訪了還堅持在教學一線的74歲高齡的李志清教授———海大中法班的創(chuàng)立者和維護者。中法班兩年的學習生活其實十分艱辛:既要學法語(每周20學時),又要學專業(yè)課(每天上午乃至周末)。在李教授和其他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堅持下來了。在法國兩年的學習和生活同樣艱辛,我憑借李教授的人生哲理和自身的努力也堅持了下來。
或許是為了給我這四年的艱辛一個交代,也或許是為了告訴李老師,我實現(xiàn)了剛進入中法班時他對我們的殷殷期望,總之,我覺得我必須去見見他。
在李老師的辦公室里,我和他暢談了我在法國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其中就有上面那張照片。那是在布雷斯特———西布列塔尼大學所在的城市。我在學校圖書館學習,偶遇了法國前總統(tǒng)奧朗德。和他交談時,當他得知我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學生時,他立馬說:“中國海洋大學?我聽說過。”并且主動邀我拍了照。
那時,我立即聯(lián)想到校報上的一篇報道,那是2013年,李教授在巴黎代表中國法語聯(lián)盟參加法盟130周年慶典時,得到了時任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的接見,并和他進行了簡短而有意義的對話,其中就曾談及中國海洋大學。當時,現(xiàn)場的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奧朗德總統(tǒng)接見李教授的一幕。
相隔若干年,在法國的巴黎和布雷斯特,我的老師和我,分別同奧朗德同框了。這樣的巧合是不是很有意思?就連李老師,也重復了好幾遍:“真是好巧!真是好巧!不巧不成書嘛!”
李老師的話開啟了我的思路:這真的只是巧合嗎?只有偶然性嗎?
其實,不是每一個中法班學生都會與我一樣幸運,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沒有當初李志清教授和管華詩校長懇談之后的這個決定,沒有李巍然副校長的精心設置,就不會有中法班;如果沒有李老師對于教育事業(yè)和中法文化交流的一腔熱血,中法班或許就不會一直存在到我步入大學;如果沒有李老師和其他中法班教師對于我們的傾心付出,我絕對沒有辦法堅持那兩年的辛苦學習并且順利被法方大學錄??;如果不是遵從了李老師的督促,打下了法語和專業(yè)課的雙重堅實基礎,我可能不會比較快地適應在法國的學習;還有文化,李老師特別強調(diào)的文化開放交流態(tài)度,因為這個,我才能夠那么快地融入法國,和法國同學、朋友愉快相處,讓我的兩年法國留學生活變得鮮活,法語水平也隨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沒有這些,又哪來那張和奧朗德的合照呢?
我問李老師當時和奧朗德總統(tǒng)說了什么,他告訴了我他們的對話內(nèi)容:
奧朗德:您來自那個國家?
李志請:中國。
奧朗德:中國有多少人學習法語?
李志清:具體人數(shù)不詳,但在中國大學中,法語已經(jīng)成為第二或第三外語。我所在的中國海洋大學就有四五百學生用各種形式學習法語。
奧朗德:還能有更多的學生學習法語嗎?
李志清:這取決于兩國的關系以及法國的簽證政策。
奧朗德:好的,我一定轉告我們的北京使館。
聽了這段對話,我覺得透過偶然的遮蓋,我找到了必然。我慶幸自己進入了中法班,遇到了即是嚴師又是慈父般的李老師。我暗暗地自勵:我會如當初中法班建立之際,管華詩院士所希望的那樣,做一顆撒播在歐洲土地上的海大的種子,繼續(xù)吸收養(yǎng)料茁壯成長,期待他日枝繁葉茂,報效海大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