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臺風“溫比亞”的遠去,青島的氣候又恢復了宜人的狀態(tài),天空澄澈,白云也悠然地飄蕩起來。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島城各高校進入了開學季,并迎來了一批新鮮的面孔。一時間,我仿佛又回到15年前那個細雨綿綿的秋天,初入大學時的一幕幕浮現(xiàn)于眼前。
2003年9月6日,歷經5個小時的顛簸,我乘坐的汽車終于抵達了青島四方長途汽車站。當時青島正值陰雨連綿的天氣,第一次出遠門的我,拎著3個超級大的行李包顯得有些無助。好在,中國海洋大學在汽車站有接站服務,在先我一年考到青島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我登上了迎新班車。車先至魚山校區(qū),后又到浮山校區(qū),無暇欣賞學校的美景,就馬不停蹄地辦理各種入學報到手續(xù)。一番周折之后,總算安頓下來,但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能否盡快適應,并把自己的學習、生活搞好,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生活上,因為我所在的浮山校區(qū)并不大,在師兄師姐的悉心指引下,教學區(qū)、宿舍區(qū)、圖書館、運動場、食堂、浴室、超市……我很快便記住了它們的位置。也漸漸熟悉了途徑南門“徐家麥島車站”和西門“青大一路車站”的各路公交車分別發(fā)往什么地方。因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像洗衣服、疊被子、打掃衛(wèi)生這些家務類的活都難不倒我,所以,當我聽到班上有同學打電話給媽媽詢問如何洗衣服時,我是感到詫異的。
今天,大家對中國海洋大學倡導的“通識為體,專業(yè)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以及與之配套的“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和“學業(yè)與畢業(yè)專業(yè)識別確認制”為核心的教學運行體系已經十分熟悉。在2003年卻是新鮮事,我也有幸成為中國海大第一批參與自主選課的學生。網上選課,這對大學之前從未碰過電腦,連鼠標雙擊都不會的我來說確實存在困難,依然是在師兄師姐的耐心指導下度過了難關。當時的情況下,學校、學生皆在摸索中前行,選課制尚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有的學生一學期選了50多個學分的課程,以致學習壓力大增,期末考試時多門考試不及格;有學生沒能合理使用權重分,導致一學期竟然只修了幾門專業(yè)課,大好的年華在網絡游戲和睡覺中荒廢掉。在自主選課制下,學生可以通過選修其他專業(yè)的課程,達到轉專業(yè)的目的,班上個別同學勇于嘗試,殊不知,這需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偏偏該同學過于懶散,到頭來原來的專業(yè)學習沒跟上,想學的專業(yè)又沒學好,只能延期畢業(yè),折騰了一番,最終拿的還是原專業(yè)的學位。
歷經高中階段的寒窗苦讀,終于邁進了大學的校門,我也有歇一歇、喘口氣的想法。有同學開始放飛自我,沉迷于網絡游戲和各種社會活動不能自拔。相比于網吧,大學圖書館是個不錯的去處。大一時的幾門文學課程,老師要求課下閱讀作品之后,課上再進行講解和討論,如此以來,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蕭紅的《生死場》、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高中階段只聞其名卻沒機會閱讀的經典名著終于有了惡補的機會。當時,圖書館藏書有限,課上老師告知接下來要講的作品,下課后學生蜂擁而至圖書館搶書,書少人多,有同學甚至專程坐車去魚山校區(qū)的圖書館借書。正是在這種閱讀中,我那顆因為初入大學而有些浮躁的心漸漸沉靜下來,潛移默化中豐富著自己的知識庫,拓寬著求知的視野。
大學里的同學來自天南海北,大家操著各自的方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愛好,但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便是一種緣分,何況要在一起共度美好的大學時光呢。同窗之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情誼之一,畢業(yè)愈久這句話我愈加體會的深刻。細想當年,舍友之間為了一壺熱水、睡覺打呼嚕和內務衛(wèi)生而爭得面紅耳赤實屬不該。去年的畢業(yè)十周年聚會,當年一起讀書的90余名同學,來了還不到一半。畢業(yè)后,家庭、工作、金錢、時間等事宜皆可能成為一個人想走出去,而又不得不顧及的“牽掛”,同學之間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相見,再也回不去大學時那種青春年少、激情滿懷的狀態(tài),盡管聚會的海報上寫著“十年重聚首,仍是少年心”,可幾杯酒下肚,剩下的只是對大學生活的無盡回憶和對眼前生活不易的傾訴,“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2018年8月26日,中國海洋大學又要迎來一批朝氣蓬勃對大學生活充滿渴望的學生。恰逢我入學15周年,臨時感懷,寫下了上面的文字,祝愿他們在這所古典、優(yōu)雅、美麗的校園里度過一段多彩而又難忘的大學生活。
(馮文波,我校新聞中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