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兒時的規(guī)矩


  老家濰坊,古稱濰縣,向來便有中秋小兒“念月兒”的習俗。皓月當空,孩童們捧著“棗餅層層,面鏤千花瓣”的“月兒”到各家小院里念念有詞———“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寓意著未來日子的富足。年少時,家里月餅是配角,“月兒”才是八月十五必吃的面食,之所以叫“月兒”,或許是取其外形似圓月寓意團圓的意思吧!上下兩個圓圓的面餅間夾著滿滿的紅棗,上層面餅的花色圖案百家百樣,悄悄彰顯著各家女主人的心巧才智。
  做最好吃的“月兒”一定要支起風箱,架上最大的鐵鍋,柴火燒的旺旺的。因此每逢中秋將至,家里、鄰居的女人們便會聚起來一起做面食,處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意味著,老城里僅次于春節(jié)的大節(jié)日拉開帷幕了。各家的面板接起來擺上土炕,炕頭上女人們的談笑絲毫不影響各式面團在她們手里被揉搓、被造型。調(diào)皮的男孩子一水兒地站在炕沿兒邊,可憐巴巴地等著分個小面“季子”好捏來捏去,漸漸地白面被搓成了黑團,也就等到了第一鍋出來的豆沙包或者白饅頭了。女人們都知道這批“小饞貓”的威力,所以拉著風箱的大灶上第一鍋是永遠不敢蒸些花樣兒的,不把“饞貓”喂飽了,是保不住節(jié)日當天要用的“巧果”和“月兒”的。乖巧一些的女孩兒總是會被允許在面板邊跟著大人們裝樣兒忙活,專門負責為小兔兔捏耳朵,為小刺猬裝眼睛,為花朵兒畫上彩色的花心,為錦鯉壓出深深的魚鱗……現(xiàn)在想來,大抵是老人們在刻意地培養(yǎng)著手藝的傳承人吧!
  帶花樣的面食常常需要有輔助工具,那個時代少見現(xiàn)在DIY面點店里的各種工具,可人們有的是辦法。有從木梳上截下的一截兒,用來在面團上壓出整齊的條紋;有馬口鐵的罐頭蓋兒,用來壓實壓平邊角;當然用的更多的是平常日里的剪子,小刺猬身上的刺兒、盛開的花瓣兒、亭臺上的飛檐,都得益于一把剪刀在巧婦的手中翻轉(zhuǎn)游走。一把剪刀就這樣在大家中間傳來傳去,我向來不是手巧和安分的孩子,雖被許了上了炕頭加入大伙,卻也只能干些遞東遞西的活兒。每每這時,姥姥就不迭地叮囑我,剪刀尖兒不能沖了別人去,若一時得意忘了規(guī)矩,被姥姥沾滿面粉的手“敲到”是少不了的。陽光透過窗戶,映照著濺起的粉屑精靈般游轉(zhuǎn)。每每這時,我便對繼續(xù)幫忙失去了樂趣,懨懨地,一會兒就窩在炕角做“念月吃月”的美夢去了。這樣的情形仿佛不斷在童年記憶里重復,直到長大了,“月兒”的味道淡忘了,“念月兒”的記憶也隨著時光慢慢被塵封,可遞剪刀的規(guī)矩卻長在心里了。
  那時節(jié)大院子、小巷里的人家住得密集,平常里誰家來個客人或者親戚需要留宿留餐的,都會派了孩子們東家借個盤子西家借個板凳兒,有時寧可自家不用也要先借給別人。家家戶戶生著煤爐子,常年在家的老人們燒好了開水,一定都會幫“三班倒”的上班族們先灌滿暖瓶。冬天懶起的我常常趴在被窩里等著,必得讓姥姥舉著我的棉襖在爐子上烘熱了才肯穿衣起床。我常??吹阶筻徲疑岬氖迨灏⒁掏狭吮持鴷母绺缃憬氵^來說:“嬸兒,今天起晚了,還有飯嗎?給孩子吃點兒快去上學。”許久之后我才明白,姥姥家的爐蓋上為什么總是烤著地瓜、饅頭、包子、燒餅之類的吃食。各家各戶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互相幫扶著過日子,倒顯得越發(fā)熱鬧和溫馨?!霸聝骸苯裹S的外皮和外酥里嫩的口感,我至今還猶記在心。我想不僅僅是想念食物的美味,更是對那段日子的懷念吧。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有個小病小恙的時候。有些人家便會買了熬煮中藥的藥罐。只是藥罐并不是人人家里都會備了的,所以鄰里間東家借西家便成了家常便飯?!昂媒韬眠€,再借不難”是老人們常常叮囑的規(guī)矩,但對藥罐的借用除外。我晚上貪戀著和小伙伴們玩耍,常常想找各種理由偷溜出去。有一次瞥到院子里月下已然晾曬干凈的藥罐,我計上心來,端著藥罐就往大門外跑,邊跑邊喊:“我給張奶奶送藥罐子去了?!崩牙汛咧乳L腳大的舅舅一把就把我提了回去,小心翼翼地把罐子拿回去放好,一頓狠批那是少不了的。從那時起,我才知道原來藥罐借用完畢是不能主動歸還的,必得等到其他家庭有用時來取走,因為你不曉得別人是否介意“送藥上門、送病上門”,所以你要做的事情只是洗好、收好便是。
  童年待在姥姥身邊經(jīng)歷的一件件事兒雖小,可件件樁樁都顯露著百姓人家的善良和淳樸。那時候老人們對孩子們的管教似乎更嚴厲一些,規(guī)矩更多一些:拿筷子的手勢有誤要罰,飯桌上筷子動早了要罰,甚至坐椅子的姿勢不對也要罰。對我們而言,小小的懲戒不僅在當時有足夠的震懾力量,如今在腦海中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有規(guī)矩、懂規(guī)矩、守規(guī)矩原來是長輩給我們留下的最珍貴的財富。有些傳統(tǒng)和習俗可能就此難見了,但與鄰和睦,待人善良卻需要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