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對話——《顧維鈞家族》手記
傳記中,一個人可以認識和了解另一個人;傳記中,一個時代能夠觸摸和理解另一個時代……2016年新星出版社推出“傳記文庫”,立意于中西并重,經(jīng)典與新著并刊;立志于分層次、分階段為讀者和學術(shù)界打造一流的傳記文本;立向于經(jīng)典和大家作品,與傳主同行、與作者同行、與讀者同行。
就在2016年6月,我應人民出版社之約,悉心致力于鑒注孫中山名著《實業(yè)計劃》,并且即將交付書稿的同時,意外接獲新星出版社的熱誠邀請,擬就舊作《百年家族顧維鈞》加以修改后出版。
《百年家族顧維鈞》始于1999年撰寫,歷一年之苦辛完成,先由臺灣立緒文化(200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相繼出版。出版后不久,承著名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來函致意,認為作者文筆生動,治學嚴謹,“數(shù)十年后,將是這一潮流上的典籍之作?!?010年,小書又由臺灣立緒文化再度出版。幾經(jīng)臺海兩岸一版再版,獲得了海內(nèi)外的廣泛認可。
荷蒙雅望與厚愛,拙著舊作忝為傳記文庫系列之一,藉以修改,以臻完善,何樂而不為呢?但我深知,青燈孤影之下,又該煎熬多少個不眠之夜?!
權(quán)衡再三,最終簽約———距最初執(zhí)筆拙作,畢竟時隔已近20年之久。當年沒有任何網(wǎng)絡(luò)資源可以依托,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圖書館里借來的13冊 《顧維鈞》反復研讀,并且知人論世地推開去。當然,還少不得去上海圖書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里查詢鉤沉;甚至于還去嘉定古城西大街尋蹤走訪,那是顧維鈞魂牽夢繞的生命原點。
一直以為,歷史從來是有溫度感的,沒有溫度的文字,不寫也罷!可惜,由于當年交稿匆迫,學識更粗淺,難免留下了不少缺憾,倘能有機會彌補,實在是令人欣慰的事。
未想告別孫中山之后,因為一時心力交瘁,不得不醫(yī)囑靜養(yǎng),隨后閑游山水,看似遲遲沒有動筆。殊不知,新版本的思路如何梳理,框架如何提煉,行文如何鋪敘展開。更要緊的是,如何補充、吸納在此之前聞所未聞的人事資料,無疑成了揮不去的心結(jié)。
文字生涯,從來如人飲水。
送走寒冬迎新春。趕在2017年春暖花開的四月,舊作修改稿終于殺青。隨鼠標審視20多萬字的書稿,字字句句,行行復行行,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新作以《顧維鈞家族》面世,初看沒有太多的章節(jié)變動,但我相信,用心的讀者一定能從中看出筆者的煞費苦心。
自去年盛夏完成校樣之后,未料年底得知,忝列之傳記叢書可能因故擱淺,出版無望。
非人磨墨墨磨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感念夜以繼日的守望,一時悵然莫名。
未想今春接短信,獲悉叢書再續(xù),新著付梓又在望,不禁添了份意外的驚喜。今見網(wǎng)上已有正式出版的拙著出售信息,殊勝感恩綿綿———感謝一代外交家顧維鈞,家國夢,雁飛鴻,悲歌咤叱數(shù)風流。對晤之間,讓我領(lǐng)會了小家與大家休戚相關(guān)的命運、游子夢里是故鄉(xiāng)的情懷;更看到了、看清了、看懂了人間親情、愛情和友情的意義。
感謝享年112歲的顧維鈞遺孀嚴幼韻女士,以百歲老人的傳奇人生,書寫了《一百零九個春天:我的故事》的口述自傳體回憶錄,一段相濡以沫、攜手到老的黃昏戀,一幕又一幕細微感人的生活場景宛然眼前。
感謝嘉定陶繼明先生,多年來賜贈了大量地方文史資料,又寄來了記述顧維鈞之父顧溶生平的碑刻資料,不可或缺的家族史一頁得以豐富匡正。
感謝新星出版社編輯楊英瑜老師,不僅為我提供了一個舊作改訂的因緣,補上因過往粗疏而帶來的遺憾;其間寬以時日的理解,讓我在不無休閑的狀態(tài)下勉力推進;并且最終又鼎力其成。
感謝身邊的親朋友好,還有眾多的弟子,任春夏秋冬的歲月流轉(zhuǎn),噓寒問暖從來就沒有間斷,溫情的目光始終一路簇擁。
……謝謝大家———因為你們,我還會努力。但年過五旬,迷夢已驚醒:比起寫一本書、幾篇論文,生命———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擔當,值得珍惜。
沒有人間關(guān)懷的學問人生,豈不了無生趣,何苦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