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本科學術
互認課程項目專家進校培訓
本報訊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報道 AISEC(Applied-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urriculum),即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應用型),是2012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及其下屬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聯合國內外院校和國際教育專家共同研發(fā)并面向國內部份本科院校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旨在搭建一個集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師資、國際化教育資源于一體的全方位推進教育國際化工作的實施平臺。目前,項目推行已經6年。全國20多所本科院校引進了ISEC項目。
6月22日上午,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崗前專題培訓會在校部319會議室舉行。國家留學基金委ISEC項目辦負責人張恒、陳樂老師應邀,為我校首批ISEC項目教師做培訓。校長芮小苗、副校長宋吉鑫、教務處、人事處、學生處、財務處等部門和二級學院出席了培訓會。培訓會由宋吉鑫副校長主持。
會上,張恒老師從該項目的發(fā)展歷史、管理機制、崗前培訓、外校經驗與教訓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講解,她強調 ISEC項目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 9項能力與意識:中國價值觀與公民意識,明辨性思維能力,國際視野與文化意識,法律與道德意識,表達與溝通能力,適應合作能力與服務意識,學習與探索能力,個人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能力,健康生活與審美能力。闡述了ISEC項目的教學理念:一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中的地位、身份轉變。從操作層面,要求教師從“教師,課堂,教材”老三中心,向“學生,活動,經驗”新三中心轉變。二是通識教育理念,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全人教育:培養(yǎng)自由,和諧,全面發(fā)展的人。另一方面是通才教育:相對于專才教育而言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三是明辨性思維理念,即通過審慎嚴密的分析和推斷,做出合理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結論。培養(yǎng)目標上,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四是過程性評價理念,系統(tǒng)收集教學評價證據(定量,定性兩種),對教學評價的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五是雙語理念,逐步運用外語進行專業(yè)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教學。
ISEC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10項能力,包括:明辨性思維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學習評價能力,專業(yè)教學能力,主動學習能力,EMI(EnglishasMedium ofInstruction)能力,講義編寫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課程開發(fā)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與會教師認真聆聽,隨后雙方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交流。
芮小苗校長對張恒老師、陳樂老師的到校指導表示熱烈的歡迎,感謝國家留學基金委對我校專業(yè)和課程的國際化建設給予的大力支持。芮校長表示,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高度重視該項目的管理和運行工作,此次崗前專題培訓為我校項目師資儲備與人才培養(yǎng)指引了方向,為該項目的運行奠定了基礎,我校以項目ISEC為契機,逐步深化國際教育合作,引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下午,張恒老師又對我校AISEC教學團隊進行了專題培訓。我校在能源與動力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軟件工程三個專業(yè)引入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AISEC),該項目采用中英雙語教學,于2018年9月正式招生,每個專業(yè)計劃招收60人,共計1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