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心,幾千年———結(jié)合蘇軾詩作分析其人物及思想
最初知道蘇軾,可能只是因為那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再次了解他便是學習歷史,從 “烏臺詩案”的殘忍冷酷中,感嘆蘇軾命運的顛簸;再深入探究蘇軾,可能就是從 “草為茵而塊為枕兮,穆華堂之清宴”等那些簡單而又純美的文字中領(lǐng)略其灑脫與豁達的高尚人格了。我們從這些詩句中揣摩他,一顆經(jīng)歷了起伏波折的心,一流浪,便是幾千年。
毫無疑問,蘇軾是經(jīng)歷過困苦與折磨的,面對親人的相繼去世,爭論觀點的不合,官場的黑暗斗爭,多次輾轉(zhuǎn)于貶謫之中。面對仕途人生,詩人是痛苦、無奈甚至絕望的,但絕望中卻又有灑脫與釋然,無論何時,他心里都裝著百姓民生,裝著親人家鄉(xiāng)。慶幸的,在詩人人生的不斷磨礪中,那顆心,也逐漸裝下了他自己。
百姓民生蘇軾從沒有忘記過, “父母官”就是蘇軾的第二個名字。 《蝶戀花·密州上元》是蘇軾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jié),在街上看燈、觀月時所作。上闋描寫杭州元宵節(jié)的熱鬧、繁榮景象。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毕麻犆鑼懨苤萆显?。“寂寞山城人老也”筆鋒一轉(zhuǎn),到了密州上元,“寂寞”兩個字格外的刺眼,與杭州上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與冷清。尾句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則寫出了上元的冷清與蒼涼。但是在蒼涼之中又隱隱的蘊含著詩人對來年的期盼,雪意垂野,瑞雪豐年。蘇軾這個愛民如子的官員也在希望密州在自己的治理下,來年有個大豐收,百姓過上好的生活。而在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率領(lǐng)民眾抗擊洪水,健全防洪體系。洪水過后又上書朝廷減免徐州賦稅, “前年無使君,魚鱉化兒童”就是蘇軾治水愛民最好的證明。
“此心安處即吾鄉(xiāng)”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也是在無法回鄉(xiāng)無奈中的自我安慰,蘇軾對親人家鄉(xiāng)更是沒有忘記過。宋英宗治平二年,蘇軾家中發(fā)生變故,其妻子王氏因病去世,第二年其父蘇洵病故,蘇軾兄弟二人返鄉(xiāng)處理后事,這是他們第二次返鄉(xiāng),也是蘇軾最后一次返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也由此開始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追念其亡妻的詩作,“十年生死兩茫?!钡莱隽颂K軾與妻子生死已別十年,卻依舊難以忘記。自己經(jīng)歷的那些苦難也沒有人聽他訴說了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眼淚經(jīng)常打濕了自己的衣衫。在思念妻子“年年腸斷處”,把那種念想放在月明夜下的松崗。寫出了蘇軾凄涼的心境與對亡妻的無限思念。
沒有了結(jié)發(fā)妻子與父親的蘇軾,自然把更多的關(guān)心放到了自己的弟弟身上。蘇軾赴任陜西路過澠池時,其弟蘇轍送他到鄭州,蘇軾難以表露內(nèi)心的不舍與欣喜,寫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與蘇轍。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端{(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在中秋節(jié)在密州時所作,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詩人與弟弟已分別七年之久,未得團聚。中秋時節(jié),明月皎皎,親人團聚,作者自然思念起千里之外的唯一親人。最后發(fā)出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那種自己孤苦無依,渴望親人團圓的心緒躍然紙上。
無論何時,蘇軾心里總是裝著百姓民生,裝著親人家鄉(xiāng)。而讓我們欣喜的是,在詩人的不斷經(jīng)歷成長中,那顆心,也逐漸裝下了他自己。 《放鶴亭記》是蘇軾知任徐州為隱者張師厚作的一首詩。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是蘇軾對那自由自在鶴的描寫,卻也反映出了作者的心境,那云中的白鶴便是作者自己,將自己的心翱翔于天地間,寬闊而遼遠。蘇軾喝酒喝醉后回到自己的住所,門童都睡著了,敲門無人答應(yīng),蘇軾便 “倚杖聽江聲”,這是一種釋然; “也無風雨也無晴”做江邊漁叟,一件蓑衣,一江煙雨一生更是一種豁達;醉酒當歌仰臥, “草為茵而塊為枕兮,穆華堂之清宴”這般不在意的舒適與暢快,不就是蘇軾最好的狀態(tài)嗎?隨遇而安、自適放達,成為蘇軾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而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給命途多舛,幾多失意的蘇軾一個棲身之所。
蘇軾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形容自己的一生,這該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吧。一棵木,亦或是一扁舟再加一蓑煙雨的一生就非常美好,就是那般美好的一顆心流浪至今,讓我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