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又到一年清明時


  又是一年青草綠,又是一年清明到。正如唐代詩人張繼在 《閭門即事》一詩中所寫:“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鼻迕鳎粋€清晰而明澈的名字,道不盡其中的生機與活力,也道不盡其中的情意與悲慟。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鞴?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最開始,清明本來只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但每年清明一到,隨著氣溫的升高,降雨的增多,就到了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命蠶妾,治蠶室”的農諺。恰如蘇東坡所寫:“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鼻迕鲿r節(jié),萬物萌動,風吹草長,鶯歌燕舞。放眼望去,嫩綠的草、搖曳的花、抽條的柳、蹁躚的鳥映襯著藍天碧水,顯示出春天獨有的魅力和活力。春風春雨綠大地,大樹成林好遮蔭,在這郊外踏青的好時節(jié),窩了一冬天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相約外出游玩,結伴玩折疊射柳、踢球、野餐、放風箏、劃船,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庇捎谇迕髋c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寒食不但成為清明的別稱,而且就連寒食節(jié)原有的風俗活動如掃墓、祭祀、“不動煙火,只吃涼食”等習俗也隨之延續(xù)了下來。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兜劬┚拔锫浴分杏涊d:“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每到清明節(jié),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帶上祭品,領著子孫前去祭拜先祖,使后人對先輩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曾記得,兒時的我們排起長長的隊伍,無論是刮風下雨,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步行去祭奠革命烈士。胸前帶著小白花,懷著對那些浴血奮戰(zhàn)、為我們打下美好今天的革命烈士們的崇高敬意,我們手中的花擺放在烈士陵墓前。如今想來,白居易的“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恰如我當時的心情,一股惆悵和感傷之情縈繞心間,同時也升騰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清明時節(jié)是最惹人哀愁惹人痛的時候。每年的清明節(jié),我目睹也感同身受著人們的悲愁。雖然改變不了親人的逝去,也不能消除人們內心對親人的思念,但是我覺得清明更應像爺爺說的那樣,“清明、清明放風箏,愁事、愁事遠離我”。記憶中的清明節(jié),總是爺爺帶著我放他親手為我糊的風箏。那時的我很小,每次都讓爺爺幫忙把風箏飛得很高很高。當超過其他人時,我就高興地圍著爺爺打轉兒,開心得手舞足蹈……直到太陽落下,遠方炊煙升起,才肯坐在他的肩頭回到那樸素的土胚房中。現(xiàn)在想來,雖然爺爺?shù)男θ菀呀?jīng)變得模糊不清,但是那時的歡樂和滿足卻深深鐫刻在心底,一如我對他的思念,早已根植于心底。因為我知道,即便爺爺再不能陪我放風箏了,但是我知道他對我的愛卻沒有隨著他的逝去而消失。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又到一年清明時節(jié),這是第一個沒有爺爺?shù)那迕鞴?jié)。斯人已逝,但活著的人還要帶著希望地走下去。如此,才不負春光,不負親人的期待和囑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