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翠微山東麓的靈光寺, 因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于世, 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 現(xiàn)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派僧人管理。
靈光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大歷年間 (766—779) ,初名龍泉寺。遼道宗咸雍七年 (1071) ,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鄭氏為奉佛牙舍利而建“招仙塔” 。金大定二年 (1162) 重修龍泉寺,將翠微山改稱覺山, 龍泉寺改稱覺山寺。明宣宗宣統(tǒng)三年 (1428) 重修覺山寺, 并將覺山改稱為翠微山, 將覺山寺恢復原名龍泉寺。明憲宗于成化十四年 (1478) 九月, 下令動用國庫錢財, 對寺院建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 將寺名改稱為靈光寺, 一直沿用至今。
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 , 靈光寺毀于八國聯(lián)軍炮火, 光緒二十七年 (1901) 至中華民國十二年 (1923) 圣安和尚募化白銀 36000兩重修靈光寺。目前的靈光寺依山而建, 登二十米高的石階, 就是大雄寶殿, 內(nèi)供1989年泰國已故僧王贈送的釋迦牟尼佛鍍金銅像。穿過大雄寶殿就是佛牙舍利塔, 院內(nèi)古樹參天, 花木扶疏, 寶塔高聳, 殿宇莊嚴。大雄寶殿西南的招仙塔遺基旁有千手觀音、 一鐘二碑、 金魚水池, 飛泉瀑布。昔人作歌云“翠微八大剎, 靈光居第一” , 而靈光寺又以供奉佛牙舍利最為有名。靈光寺供奉的佛牙舍利, 以及佛牙舍利塔、 招仙塔, 歷史記載頗豐, 傳說美麗精彩。
舍利是梵語較為簡縮的漢語音譯, 另一簡縮音譯是 “實利” , 全音譯是 “設利羅” 或“室利羅” 。據(jù)佛教傳, 佛祖釋迦牟尼在 “涅槃 ” 后, 遺體被火化, 遺留下了四顆牙齒。帝釋天取走一顆, 帶到天庭供養(yǎng), 捷疾鬼奪走一顆, 據(jù)說后來歸入龍宮寶藏內(nèi)供養(yǎng)。只有兩顆留在了人世間。這兩顆佛牙中, 其中的一顆流傳到了印度, 后來又傳到了獅子國, 就是現(xiàn)在的斯里蘭卡, 而另一顆先流傳到烏芪國 (今巴基斯坦) , 又于公元五世紀傳入中國。在公元五世紀中, 東晉高僧法顯從新疆將佛牙帶到了南齊的首都建康 (即今南京) 。公元十世紀, 佛牙又流傳到遼代的陪都南京, 就是今天的北京, 并由北漢高僧善慧保存。
遼咸雍七年 (1071) 八月, 遼國丞相耶律仁光的母親鄭氏, 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這顆佛牙, 捐資建塔。在塔建成后, 遼道宗耶律洪基親自將佛牙安放在塔內(nèi), 并將此塔定名為 “招仙塔” 。
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 , 義和團為了抗擊外國侵略者的入侵, 在靈光寺內(nèi)建立了壇口, 八國聯(lián)軍多次派兵前來鎮(zhèn)壓, 但均被擊退, 外國侵略軍使用大炮對靈光寺內(nèi)的義和團進行瘋狂轟擊, 使義和團遭受很大損失,靈光寺中的古建筑及供奉佛牙的招仙塔也被炮火轟毀。
靈光寺的僧人在收拾瓦礫時, 發(fā)現(xiàn)了塔頂上的露盤, 上面刻著: “大遼國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國太夫人, 咸雍七年工畢” 的字樣。在清理塔基時, 又從塔基中挖出了一個石函, 打開石函后, 發(fā)現(xiàn)在石函里面裝有一個沉香木匣, 在木匣的外面寫有 “釋迦牟尼如來靈牙舍利, 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記” ,落款 “比丘善慧” , 還有梵文書寫的經(jīng)咒等,木匣里面放有 “佛牙” 一顆, 后被供奉在重建的靈光寺禪堂內(nèi)。一九五五年佛牙舍利被迎到廣濟寺, 供奉在舍利閣七寶金塔中, 以供國內(nèi)外信眾的瞻禮。1957年中國佛教界發(fā)起, 依照佛教傳統(tǒng)重建新塔, 永久供奉佛牙舍利, 得到政府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
經(jīng)過精心設計和勘察, 工程從1958年夏開始動工, 至1964年落成。塔高51米, 八角形, 為十三層密檐塔形式, 塔基為22米見方, 高2.7米的漢白玉拜臺, 結(jié)構完美, 潔白似雪。塔的結(jié)構采用現(xiàn)代施工技術建造, 形制沿用中國古代佛塔造型, 并加以融合發(fā)展。外形為遼金時期的密檐疊澀樣式, 輔以碧瓦金剎, 綺窗斗拱, 給人以樸素簡潔、 挺拔秀麗之感。整座塔身矗立在一座用漢白玉砌成的大平臺上, 四周圍以漢白玉雕成的護欄。塔基部分是三層八角形的底座, 底座上面是一層須彌座, 在須彌座上枋設有磚雕仿木斗拱承托著塔臺, 并在塔臺周圍設置精美的磚雕護欄。在護欄上建有三層呈仰式的蓮花瓣, 塔身就坐落在蓮花中間。正面朝南, 在第一層塔身的南面、 西面、 北面和東面各開有一座拱券式塔門, 并在門及門楣上雕刻上精美的花紋圖案。塔身的其他四面各設一拱券式窗。塔身之上是十三層密檐, 塔檐是用綠色的琉璃瓦砌成, 在檐角下懸有銅鈴。在塔頂上是塔剎部分琉璃瓦, 中心立木神柱一根, 長8.50米。寶頂采用印度式, 塔頂八角攢尖, 蓋綠色通高6.05米, 有鎏金覆缽、 寶珠、 相輪和華蓋等物件組成, 聳拔挺立, 金光閃爍。最下面是覆缽部分, 覆缽上是 “亞” 字形須彌座, 上面安放著十三天, 上承華蓋, 在華蓋的周圍綴著一圈兒銅鈴, 華蓋之上為剎頂。
塔身內(nèi)部分作七層殿堂, 最底層是一間暗室, 在墻內(nèi)的四周鑲嵌著趙樸初撰寫的《重建佛牙舍利塔記》 和元代書畫家趙孟 書寫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石刻。
在室內(nèi)設有石階梯, 可通達第一層的佛牙舍利堂。堂中設置著由大理石砌成的金剛寶座和彩繪的屏風, 供奉著佛牙舍利的七寶金塔就置于金剛寶座的上面。這座塔是一座藏式覆缽形舍利塔, 用純金制作而成,高約一米余, 重135公斤, 是清代乾隆皇帝66歲壽誕時, 文武大臣給他奉獻的壽禮。在金塔的基座上鑄有雄健的獅子、 蓮花和金剛寶杵等圖案, 造型逼真, 栩栩如生。塔身上鑲嵌著紅寶石、 藍寶石、 翡翠和珍珠, 共有877顆, 其中最大的一顆寶石, 狀如鵝卵, 非常珍貴。須彌座的上面, 圍有三道金剛?cè)?,金剛?cè)Φ闹車?刻有梵文咒語。金剛?cè)χ鲜歉怖徥剿恚?塔身正面開有一個壺門形洞龕, 洞龕中置有一朵金質(zhì)的蓮花, 花瓣中心托著稀世珍寶佛牙舍利。佛牙長寸余, 呈棕灰色, 為佛陀臼齒, 嵌于金蓮花中心依佛牙形狀做成的數(shù)只小金卡中, 既穩(wěn)固可靠又高出蓮瓣便于觀瞻。壺門的周圍, 鑲嵌著珍珠和寶石。在覆缽式塔身上面置有呈錐形的十三天, 十三天上是塔剎部分。塔剎的下面是正、 反天盤和地盤, 天盤上面托有仰月和用紅、 綠寶石制作的寶珠和火球。在七寶金塔的周圍, 配有八座鍍金的覆缽式喇嘛塔。在金剛寶座的四個角上, 各立有一盞呈荷花造型的佛燈。舍利堂內(nèi)的墻壁均用大理石鑲嵌而成, 堂頂裝飾著朱地貼金的蟠龍藻井。佛牙舍利堂顯示出莊嚴肅穆、 恬靜平和的氣氛, 令參拜者肅然起敬。
1964年6月24日和25日, 中國佛教界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法會, 邀請佛牙舍利入塔并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開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喜饒嘉措大師主持法會, 副會長趙樸初、 阿旺嘉措、喇藏、 巨贊、 周叔迦及首都佛教界參加, 柬埔寨、 錫蘭、 印度尼西亞、 日本、 老撾、 蒙古、 尼泊爾、 巴基斯坦及越南等亞洲各國佛教界都應邀派遣代表團前來參加這一盛典, 使之成為亞洲佛教界共同慶祝的盛事。
必須強調(diào)說明的是, 佛牙舍利在人間只存兩顆, 由于斯里蘭卡的佛牙舍利以真金包裹, 世人無法得見真面目, 中國的這顆佛牙舍利就成了唯一能目睹的圣物??梢姲舜筇幵谥袊褪澜绶鸾探缬绊懮钸h, 為世人所矚目。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