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老淚為小周洋孝心而流





  □余世誠
在電視機前,看小周洋在冬奧會上勇奪金牌,十分振奮;隨后再聽這位小姑娘發(fā)表的獲冠感言,那就不僅是振奮了,更多更深的是感動。我和眾多國人一樣,被她飽含孝心的“讓爸媽生活更好一點”這句話感動得老淚縱橫。
  我們這一輩人,在“孝”的問題上,有太多的辛酸經(jīng)歷,太多的苦痛和扭曲的認識。而今看到和聽到孫輩的小姑娘純樸孝心的袒露,讓人頓悟、欣慰,感慨萬千。我們這些爺爺奶奶們,似乎更有資格評說小周洋一句話讓無數(shù)國人感動的份量。
  我們原本是一個非常重孝道的民族。你看那個“孝”字,就是兒子背著老子。我們的先祖哲人,有許多關(guān)于孝的哲理和學說。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jīng)》里,有許多諸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樣頌揚父母恩德的佳句。儒家有《孝經(jīng)》,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钡兰液头鸺乙灿性S多《勸孝文》、《報恩經(jīng)》,它們都認為“百善孝為先”,“罪莫大于不孝”。
  對于封建的倫理道德,我們當然要批判。但這種批判是一種揚棄,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切不可“在潑澡水時把嬰兒也潑出去”??晌覀儾恍业乜吹剑浴拔逅摹边\動以來,這種把“澡水”與“嬰兒”一起潑出去的現(xiàn)象卻愈演愈烈。在“十年文革”中,孝道似乎成了“封建”的代名詞,“孝子賢孫”成了貶稱甚至是政治帽子,連“孝敬父母”也要拿到“革命烈火”上去烤。
  “風樹之悲”一典出自漢代韓嬰著《韓詩外傳·卷九》:孔子偕弟子出游時遇一正在大哭的男子,問他是否有喪。這位叫皋魚的漢子答曰,自己在外闖蕩多年,不想父母相繼過世,失去了孝敬二老的機會,令他追悔莫及。漢子嘆道:“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孔子很感動,讓弟子們牢記這個教訓。后人又把后兩句話概括為“風樹之悲”典故,借喻哀親之痛,警告世人要及時盡孝。
  記得1957年“反右”時,毛澤東曾用過此典,不過他只用了前半句“樹欲靜而風不止”,說明“右派”“要吹幾級臺風”,主動向黨發(fā)起“猖狂進攻”。他用此“半典”說明“階級斗爭不可避免”。而實際上,我們這代人可謂既吃盡了這上“半典”“階級斗爭”的苦頭,又留下了那下“半典”“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許多悔憾。自1957年“反右”到后來的“十年文革”,我們這些人有的當“左派”忙得不可開交,哪有精力(還有物力)去孝敬老人;有的在階級斗爭中落馬成了“革命對象”,那就不僅不能為父母盡孝,還要連累老人。好不容易熬過了那可怕的歲月,我們有了點條件想盡孝心了,老爹老媽大都過世了。我們斗人、被人斗了大半生,老爹老媽則忍辱負重、擔驚受怕、受苦受累了近一世。我們苦,老人更苦,何談孝敬!
  我們這輩人,許多都是難言孝、難以孝、不敢孝、不能孝之不孝之人啊!悔哉!痛哉!哀哉!
  所以,當我聽到小周洋在全世界面前言孝、敢孝、坦孝,由衷地感到他們真幸福,高興她遇上了人性復歸的時代,高興他們這輩人終于走出了“不敢言孝”的陰影和怪圈,高興我們的“九○后”如此可愛。
  我為小周洋坦誠的孝心流淚了,這是長輩們寬慰和幸福的淚。(3月15日于亞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