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培養(yǎng)幾個搖羽毛扇的人物——談辦好校報企業(yè)報的一個問題

與學員的N次通信——

培養(yǎng)幾個搖羽毛扇的人物 ——談辦好校報企業(yè)報的一個問題

(第七封信)

劉國昌


?一位在大學校報工作的學員反映說,新學年來了,我們校報編輯部又忙乎起來了。新學年新面貌,校報也要緊緊跟上。但有時頗感困惑的是,有時費了好大勁兒編出的校報卻不大受歡迎。他詢問:針對這種情況,有何好辦法嗎?

這位學員的苦衷,我很理解。然我要說的是,不必為此多苦惱。這是辦報過程中經常、必然出現(xiàn)的情況。

當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感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在策劃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常辦常新靠策劃。

搞媒體的人都知道,媒體常辦常新是媒體生存、發(fā)展之道。如果總是面貌依舊,沒什么新的東西,那讀者就會越來越少。

怎樣才能常辦常新呢?其中只要一條就是靠策劃。

策劃者,謀劃、籌劃之謂。新聞是客觀發(fā)生的,當然不能搞策劃。但新聞報道必須要搞好策劃。只有經常不斷地策劃出好選題、好專欄、好稿件,才能把媒體越辦越紅火。

二、搞好策劃,需要幾個“搖羽毛扇的人”。

搞策劃就是在研究報道時,要多出點子、多出主意。

這種能出點子、主意者,往往被稱為“搖羽毛扇的人”,即像諸葛亮那樣,搖著羽毛扇,足智多謀,主意多多。

我在人民日報工作了近40年,感觸最深的是在人民日報領導、編輯和記者中有不少“點子王”。這些人視野廣闊、思路敏捷、反應迅速、點子迭出。正是這些人出的“金點子”,使報紙常辦常新,不斷出彩、引人入勝。

大家知道,人民日報海外版是1985年7月創(chuàng)刊的。初創(chuàng)時,推出了不少好的專欄。比如《望海樓隨筆》、《自由談》、《讀史札記》、《思想雜談》等。這些專欄怎么來的呢?都是由譚文瑞、袁先祿、高集等老報人策劃的。

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海外版負責人譚文瑞回憶說,推出《望海樓隨筆》專欄,取“望海思親”之意,旨在促進祖國統(tǒng)一。該專欄刊頭的字用篆體,文排楷體,圍以花邊,在版面上格外醒目突出。從文體上說,兼取雜文和散文之特點,既有敘述,也有議論和抒情。

該專欄推出以來,不少名家都為之寫稿,講究的文字,精彩的議論,博得好評不斷。

當時海外版還有個專欄叫《眾生相》,專寫老百姓的事兒,頗受讀者喜愛。這個專欄是誰設計的呢?是時任海外版負責人、曾駐美國首席記者袁先祿。

1986年年底有次討論專欄設計時,他說,國內版有個“凡人新事”專欄,我們海外版也應開個寫普通百姓的專欄。叫什么名字呢?

就他的話題,大家討論說,咱們叫“凡人凡事”吧,也有的說叫“百姓生活”。袁先祿聽了都不大滿意,最后他說:“我看干脆就叫‘眾生相’,寫蕓蕓眾生的故事嘛!”大家一聽都叫好。

《眾生相》推出后,以其獨特的生活氣息和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了廣大的海內外讀者,成為當時一個頗有名氣的欄目。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有那么幾個能出點子的人、有那么幾個“搖羽毛扇的人”,就會推出好專欄,報紙就會常辦常新。

三、“搖羽毛扇的人”應具備的品格

“搖羽毛扇的人”應具備哪些品格呢?有以下三點——

1、腦子靈,反應快,點子多多。

我接觸過一些“搖羽毛扇的人”,這些人腦子靈活,反應快速。談及世事、輿情等,消息很靈通。在搞策劃、擬定選題時,總是點子多多,他們能提出幾個方案供領導和同事們比較、選擇。編輯部里有這么幾個人,可謂幸哉!

2、筆頭硬,出手快,行之有效。

在媒體工作離不開寫作。作為“搖羽毛扇的人”,不一定直接參與每天具體的寫稿任務,但也要寫方案、擬選題、講思路。他們的筆頭硬,出手快,往往能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文案。媒體里很需要這樣的人,如果只能說而不善寫,那也不是合格的“搖羽毛扇的人”。

3、視野廣,閱歷深,多知多懂。

“搖羽毛扇的人”之所以能點子多多,在于他們視野廣、閱歷深。多年的工作經驗、廣深的書報閱讀,使他們多知多懂;看問題、議選題時,總是看得比較遠、比較廣。如果只囿于眼前的那點情況,局限于部門那點事兒,那是議不出有意思選題的。

總之,培養(yǎng)幾個“搖羽毛扇的人”勢在必行。這是關乎媒體生存、發(fā)展、壯大的一個關鍵問題。愿有更多的媒體在這方面都行動起來,讓一批“搖羽毛扇的人”脫穎而出!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