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在B站、微博、微信等多個平臺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自入駐B站以來,這位法學教授迅速漲粉且“出圈”,成為B站第二位千萬up主。“熊貓咬我,我能把熊貓打死嗎?”“我強暴自己犯法嗎?”……他擅長用風趣又不失深度的語言闡釋社會事件,巧妙地將專業(yè)知識融入其中。此外,緊跟時事熱點的選題、互動式的討論也是其廣受歡迎的原因。
羅翔教授的案例,無疑讓我們看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知識共享的更多元的可能性。曾經的專業(yè)知識輸出僅僅依賴于晦澀艱深的學術書籍和千篇一律的課堂講授,然而在信息浪潮的沖刷下,這樣的模式已不再適配。主觀上,公眾需要知識的滋養(yǎng),知識同樣需要“被看見”;客觀上,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線上短視頻授課逐漸普及。如此,知識共享時代的來臨自然勢不可擋。學界也應抓住機遇,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公共傳播功能,明白真正的知識共享也可以與社交流量相依相生。
此外,在共塑知識共享社會的同時,還需注意學術知識與娛樂化的界限,把握好寓教于樂的尺度。羅翔教授本人也曾發(fā)言強調,將法律教育娛樂化并不是教育的目的。真正的知識研學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付出和沉浸式的精神投入,想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絕不是短時間的視頻教學就可以收獲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今時代,知識的多元傳播已是大勢所趨。順應浪潮,打破傳統(tǒng)的印象壁壘、合理利用流量創(chuàng)造優(yōu)質內容,未嘗不是實現(xiàn)知識共享中傳者和受眾雙贏的良好方式。但在此過程中,還需注意學術教育的本質:學術知識現(xiàn)在不是、將來也永不會是快消品,知識共享應以尊重知識的本性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