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員的N次通信》
(第39封信)
XX學員:
你好!你和你們編輯部的同志,想就如何寫人記事的話題進行探討。我認為很好。這是一個在寫作中經(jīng)常遇到、需要認真解決好的問題。
6月22日《參考消息》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走到數(shù)字時代的賣報人》的報道。該報道轉(zhuǎn)自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從寫作角度上說,我覺得該報道在寫人記事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可圈可點:
該報道不長,介紹了兩個在雅加達市中心繁華地區(qū)的賣報人。一個叫卡杜姆,一個叫伊萬。在當下的數(shù)字時代,無論國內(nèi)還是國際看報的人正在減少,人們大都通過網(wǎng)絡(luò)來看信息。一部手機在手,各類信息都知道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賣報人的情況如何呢?他們還在繼續(xù)賣報紙嗎?這是人們需要了解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雅加達郵報》議定了這個選題,切中當下的一個熱點??l(fā)的這篇報道,從受眾的需求出發(fā),報道了兩個賣報人的具體情況,滿足了人們的閱讀需求。應該說,這個選題抓得好。抓住了當下的一個社會問題“關(guān)注點”,并通過具體、鮮活的實例向人們及時作了報道,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這兩個標題都不錯,《參考消息》報的標題改得則更簡潔些。這兩個標題均屬于中性標題,但很吸引人。同時還含有一定的懸念:數(shù)字時代的賣報人怎么樣了?他們狀況如何?我正是為這個標題所吸引,一口氣看完全文的。
該報道寫這兩個賣報人,采用平實的手法,通過大量的事實來向人們介紹。“他從凌晨4點開始工作,騎著自行車從雅加達中部的本希爾到雅加達西部的哥達,全程約12公里,從他的代理人那里購買報紙,然后往南回到本希爾,把報紙送到客戶手里。上午10點,他在附近休息一會兒繼續(xù)送報,然后回家?!?/span>“這位45歲的男子,大半輩子都在賣報紙,他從小學開始做,在早上7點上學前送報紙。現(xiàn)在擁有上百名客戶。”類似這樣的描述幾乎通篇都是,使人們看后覺得真實、可信。另外,在寫人物上也頗具特色。如寫卡杜姆:“我在社區(qū)吃完早餐后回家,遇到一名賣報人。他60多歲,臉上皺紋明顯,頭發(fā)灰白。他還穿了一件印有《希望之光報》字樣的背心,這是印尼最老的報紙之一,5年多前就停印了?!?/span>這是“目擊式”寫法,通過作者眼睛所見來描述這個人物的特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介紹這兩個賣報人的情況后,馬上寫當下的困擾:“當互聯(lián)網(wǎng)出現(xiàn)、網(wǎng)絡(luò)媒體接手后,卡杜姆的客戶現(xiàn)在用一只手就能數(shù)得過來?!?/span>“卡杜姆和伊萬告訴我,他們的收入急劇下降?!?/span>“卡杜姆以半價出售他沒賣掉的報紙?,F(xiàn)在他主要將剩余報紙批量賣給街頭小販,他們用它們來包裝食物?!?/span>“伊萬把沒賣掉的報紙放在倉庫里。報紙越舊有人要,他們從中找資料?!?/span>作者也寫到了:“卡杜姆說,如果有一天他沒有顧客了,他準備返回家鄉(xiāng)去種地。”“伊萬說,他不會離開這一行。‘我將賣報紙,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作者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把賣報人的困擾一個一個寫出,使人們看到了事情的全貌及當事人的心態(tài)。
看完這篇報道后,我在想,如果讓我來寫這類稿件,會如何下筆呢?我可能會從社會變化寫起,互聯(lián)網(wǎng)盛行,紙媒市場萎縮了……但看完這篇報道后,覺得以上的寫法都不恰當,還是應該向該報道那樣,直接寫兩個賣報人的實例為好。寫實例,道實情,人們愿意看;而那些從概念出發(fā),然后舉幾個例子的寫法,不僅老套,還往往讓人生厭。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