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總編輯王慧敏老師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曾問一些年輕記者一年能看幾部長篇小說,回答大多有些囁嚅,有的干脆直言相告:‘好多年了,沒有翻過小說?!瘜懢盃钗镆肷鷦?,小說是重要的養(yǎng)料。記者不去滋養(yǎng)自己的筆,只是翻來覆去編材料,寫出的東西能生動嗎?長期下去,筆頭只能是越寫越枯!”作為一名記者,對自己手的筆應該是十分珍惜的。因為每天寫文章、編稿子、做標題靠的就是這支筆。然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我們現(xiàn)在有些記者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寫東西還行,對練筆放松了。二是雖然有時也感覺自己的“筆澀”,寫東西不如以前,但沒立即警覺,依然維持現(xiàn)狀。三是有時也提醒自己多讀點書、潤潤筆頭,但沒有一以貫之。以上種種皆是不珍惜自己手中筆的表現(xiàn),當盡快糾正為好。那么,如何珍惜這支筆呢?誠如王慧敏老師所說,要不斷“滋養(yǎng)自己的筆”,使之一直保持旺盛的寫作能力,并不斷有所進步和提高。從不少老記者的經驗可以看出,滋養(yǎng)自己的筆有多種辦法。舉其大者有以下3個途徑——書為潤筆之基。書中有豐富的知識,也有精美文字的蘊藏。舉凡經典之作,就其文字而言,那都是上乘的文字。這些文字之洗練、之準確、之生動,可謂文字的典范。經常讀讀這些書籍,能起到熏陶、匡正自己文字之功效。一般說來,記者的文字是過了關的、比較好的,否則怎么會當上了記者?但有時也會遇到“卡殼”、“找不到詞兒”的時候,也會在自己稿子里出現(xiàn)不準確、引歧義的句子,甚至還有含糊、啰嗦的字詞,等等。這是一種正?,F(xiàn)象,沒有什么奇怪。問題的關鍵在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怎么辦?別無他途,那就是多讀書。書中自有精彩句,書中自有典范章。多讀,多記,多品賞,再聯(lián)系自己文字上的毛病相對照,找差距,尋原因,久而久之,就能把自己的文字功底打牢。一說“多摘錄”,有人也許覺得麻煩。其實這倒是滋養(yǎng)自己文字的捷徑。“多摘錄”,一是從書籍中摘錄。當讀到精彩的文字時,不妨馬上摘錄下來。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看與寫,效果那是不一樣的。只有通過寫才能鞏固認識,加深印象,而且時間一長,摘錄的積累也會不斷增多。二是從群眾語言中摘錄。記者在采訪時,在于別人交談的時候,遇到新鮮的語言、新鮮的詞兒,遇到有意思的短語、諺語、雙關語、歇后語等等,也要立即記錄下來。這些來自實際生活、來自群眾的鮮活語言,是寫文章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刀在石上磨,筆在寫中潤。只有多寫、多練,筆頭子才能不斷得以滋潤。中國文字就有這個特點,你越多接觸它、多習寫它,多品賞它,它就與你親近,你也就對它有了感情。一旦用到它的時候,你所需要的文字就會“奔騰而至”,再也不會抓耳撓腮“找不到詞兒”了。在新聞界不少資深的老記者老編輯,都有寫日記、寫采訪筆記的習慣。他(她)們在完成報道任務的同時,還認真地寫點文字,或記述采訪情景,或寫點采訪感悟,或描繪一個人物。這些當然不是為發(fā)表用,但對滋潤自己的筆大有益處。對于記者來說,沒有什么比自己手中的筆更為珍貴的了。為了不讓你的筆越寫越枯,為了不讓你的筆越寫越“沒勁兒”,那就請你牢記:經常滋養(yǎng)手中的筆!“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你堅持多讀書、多摘錄,多練筆,你自己手中的筆就會越寫越健,越寫越帶勁兒!不但能做到“倚馬可待”,而且還能揮寫出精彩華章!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