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錢湖書院知多少







  千百年來,重教興學一直是“詩書之鄉(xiāng)”鄞縣的優(yōu)良傳統,特別是北宋慶歷年間,縣令王安石振興縣學后,鄞縣成為寧波書院文化的發(fā)祥地。享有“西子風韻,太湖氣魄”美譽的東錢湖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爭輝。歷經千年的洗禮,東錢湖畔無數遺跡淹沒在斗轉星移般的歷史中。錢湖書院知多少?拂去歷史的塵埃,今天的東錢湖畔還有隱學書院、二靈山房、東湖書院、茂嶼山莊、余相書樓等等遺跡散發(fā)著文化的幽香。
隱學山莊
錢湖多古跡,其中最古老、最著名的要數“隱學書院”。相傳,隱學書院為寧波的文化始祖徐偃王所建,隱學書院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私人書院。
  遠古時期,中國有三大部落:華夏、東夷和苗蠻。相傳,在大禹治水過程中,東夷族領袖少昊的后裔大業(yè)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恩賜給大業(yè)的兒子伯益姓贏。大禹治水成功后繼承帝位。大禹晚年準備傳位于伯益,伯益淡于權位,主動讓位給大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起來。夏啟六年,伯益被殺害。為了籠絡人心,夏啟一面厚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于徐。若木封徐后,徐國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朝代,存世1500余年。
  到周穆王的時候,徐國傳到了第三十二代,徐國君主為以仁義著稱的徐偃王?!掇o源》釋:“周穆王時,徐子稱王,號為偃王?!庇幸淮?,徐偃王在疏導河道的時候,挖出了一副紅色的弓箭,以為是上天給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為天子,于是率領周圍的三十六個諸侯,起兵進攻周朝。此時周穆王正在昆侖山西王母那兒作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返回鎬京發(fā)兵討伐徐偃王。眼看一場血戰(zhàn)就要發(fā)生,徐偃王不忍生靈涂炭,于是立即收兵棄國出走。公元前963年,徐偃王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之中,后來經過會稽(今紹興),來到了蓬萊(今舟山)隱居。晉代酈道元《水經注》載:“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間,得朱弓赤矢,以得天瑞,自稱偃王。江淮諸侯,從者三十六國。周王聞之,遣使至楚,令代伐之。偃王愛民不斗,遂為楚敗?!?br>  后來,徐偃王來到東錢湖邊的一座青山下,過起了隱居生活。徐偃王建造了一座書院,作為自己讀書的好地方,并大力傳播中原文化。徐偃王去世后,葬在鄞縣東錢湖畔的青山上。據《延右志》載,徐偃王隱學于東錢湖畔的青山上,其墓在“縣東四十里隱學山,舊名‘棲貞’。”徐本原在《徐偃王墓》一詩中寫道:“山以隱學名,上有棲真祠”。后人為紀念徐偃王,把他讀書的地方叫做“隱學書院”,把隱學書院所在的青山叫做“隱學山”,把隱學山附近的一條山嶺叫做“隱學嶺”,把隱學嶺背后的村莊叫做“嶺后”。
  晚唐時期,人們又在隱學書院所在地建造了“隱學寺”,成為東錢湖畔最早興建的寺院。宋大中祥符二年賜額“棲真寺”,后仍改名“隱學寺”。 寺院的建立使書院的陳跡得以保存下來。寺內供奉著徐偃王的神位,且有一副對聯相伴:“設書院教授子弟道德傳遺,立樓真光前裕后千秋萬古”。隱學山一帶人家大多是徐姓,為徐偃王的后代子孫。
二靈山房
東錢湖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以山靈、水靈而得名的“二靈山”。二靈山不僅因山靈、水靈而得名,更因名人聞名于世。二靈山名人中以鄞縣人陳禾最為著名,二靈山上的二靈山房便是陳禾所建。
  陳禾,字秀實,鄞縣人。元符三年(1100年)中進士,初調鄆城司漢,為民眾昭雪幾起死囚案,被呼為“青天”,于是被薦于朝廷。其時,東南武備久馳,陳禾奏請朝廷增撥銀兩,修繕城池防備盜竊??墒菂s被一些朝臣誣為無事生非。不久即發(fā)生幾起破城盜竊事件,朝臣都佩服他先見之明,于是被朝廷升為左正言。
  陳禾在朝為官,剛正不阿,不媚權貴。當時宦官童貫專權,與權臣黃經臣相互勾結排斥忠良,朝臣敢怒不敢言。陳禾挺身上本徽宗皇帝,首劾童貫復劾黃經臣種種罪狀,要求把這兩人發(fā)配到遠方,一時震動朝野。朝中大臣反復議論猶豫不決。徽宗不耐煩了,準備拂衣入內。陳禾一把拉住徽宗袍袖,懇請議畢,不料拉得重了,“撕”的一聲竟將龍袍撕裂了?;兆谡f道:“正言,你把朕的衣袖撕裂了!”陳禾哭奏道:“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首。童貫等輩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标惡萄赞o懇切,徽宗很為感動。這時,內侍捧來新袍請徽宗更衣?;兆趽u搖頭說道:“留此袍,以嘉旌直臣?!比欢?,陳禾畢竟力不敵眾,斗不過童貫的權勢,被誣為“狂妄”,謫監(jiān)信州酒稅。陳禾遇赦后,便與鄉(xiāng)賢陳瓘回到故鄉(xiāng)鄞縣。
  東錢湖東南的二靈山位于下水港口,長約里許,風光秀麗,一面連山、三面環(huán)水,有游龍入湖之勢。元朝戴良稱贊二靈山“東湖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數,而二靈為最奇”,史浩稱二靈山“乃東湖尊貴之地,有二靈勝絕之名”。陳禾鐘愛東錢湖秀麗的山水。宋熙寧年間,陳禾在二靈山建造“二靈山房”,又名“二靈院”,開始著書立說。后來,人們在二靈山房原址上建造了二靈寺、二靈塔。歲月滄桑,錢湖十景中一些景觀已湮沒無存,而“二靈夕照”卻長伴東錢湖。二靈山水堪稱千百年來東錢湖風光最美的地方。
  “二靈”的來歷還有一說。早在宋朝,徽、欽二宗被金兵擄去,康王趙構逃到杭州做起了南宋小朝廷高宗皇帝。高宗聽信秦檜等人,只圖偏安不思北伐,以致抗金名將岳飛父子被害,徽、欽二宗死于金國。陳禾對徽、欽二宗感情深厚,當他聽說徽、欽二宗死在金國后,辭官回到東錢湖,建造“二靈山房”,供奉徽、欽二宗靈位。
  陳禾一生不媚權奸,錚錚鐵骨,受到朝野士林的崇敬。陳禾死后,后輩遵照他的遺囑將其墓地造在二靈山上。南宋寧宗嘉定初年,陳禾被贈予中大夫、賜謚文介。陳禾兒子陳曦官至翰林學士,秉承其父遺風,死后亦隨父親同葬于二靈山上。陳禾孫子陳伯鼎亦登翰林,世稱“祖孫三學士”。
東湖書院
據《光緒志·郁說傳》記載:楊適、杜醇、王致、王說、樓郁曾“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講貫經史、學者宗之”,首開講學之風并且各自創(chuàng)建書院,此后鄞縣各地書院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東錢湖畔眾多書院中,“東湖書院”在長江流域書院歷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
  說到東湖書院,不得不說起東錢湖北邊的高錢村。《四明談助》記載:“高錢山,山下有高、錢二族,故名,舊志稱‘西亭山’?!备咤X村背靠寬廣的邱隘平原,三面環(huán)山樹木茂盛。相傳高姓和錢姓是高錢村的兩大姓。高姓的祖先來自汴梁,系武烈王高瓊之后。宋建炎年間,高姓子孫隨皇室南渡居住在鄞縣,其中有曾作過泰州如皋尉后隱居此地的高友文。高友文和奉國軍節(jié)度使錢億之后錢頃,住在東錢湖北邊高錢村談經論史,后來逐漸繁衍成高錢兩族。
  據《中華長江文化大系》中“長江下游的書院”一章記載,鄞縣東湖書院,為陸居敬、陸思誠創(chuàng)建。元泰定二年(1325年),陸居敬和陸思誠兩兄弟,為實現父親陸天佑辦義塾施教本地人的遺愿,捐地60畝在東錢湖北邊高錢村興建義塾。元天歷元年(1328年)義塾建成,被命名為“東湖書院”。光緒《縣志·古跡》記載:書院“講有席,息有榻,凡庖湢之所,食飲之器,蔬蒔之圃,雖微而完”。他們先在書院內為朱慕建造了祠堂,后來又建造了一座祠堂紀念以陳禾為首的倍受當地老百姓愛戴的十位先賢。
  后來,元代鄞縣學者、教育家程端禮(字敬叔)和元代鄞縣理學家、詩人程端學(字時叔)兩兄弟在高錢講學。他們一同受學于宋末元初著名理學家史蒙卿,且以教育論著而聞名,因此時人將他們與宋代程頤、程顥兄弟相提并論,也稱為“二程”。東湖書院也被稱為“二程學舍”。
  值得一起的是,東錢湖畔還有一座“東湖書樓”。東湖書樓為元代高僧釋祖銘所建。釋祖銘,1280年出生,俗姓應,字古鼎,奉化人士。釋祖銘18歲時師事金峨寺僧人橫山。后來,釋祖銘在鄞縣東錢湖北側青山上創(chuàng)建“鐘秀閣”,即“東湖書樓”。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劉仁本為書樓題詩曰:“青山湖上老僧居,百尺危樓萬卷書。架插牙簽朝旭上,香消古鼎夜窗虛。欄桿竹色浮蝌蚪,枕簟蕓香落蠹魚。近憶校讎人未遠。雨花零亂獨躊躇?!?br>茂嶼山莊
千百年來,東錢湖畔不僅閃爍著“隱學書院”、“二靈山房”、“東湖書院”,而且還沉淀著“茂嶼山莊”。茂嶼山莊為明朝兵部尚書、明朝甬上文壇盟主張時徹所建。
  張時徹,字維靜,號東沙、又號九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張時徹出生于鄞縣布政張家潭。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張氏始祖張原一從臨安遷居到鄞縣布政寺,逐步發(fā)展為甬上望族。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張氏十一世子孫張邦奇考中進士,后升為禮部尚書。張邦奇的叔父張時徹小張邦奇16歲,自幼求師于侄子張邦奇。正德十五年(1520年),張時徹中舉,后任福建參政、云南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四川巡撫等職。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犯東南,張時徹出任南京兵部尚書,為抗倭寇保東南立下功勞。同時,張時徹還大膽揭露嚴嵩父子罪行。后來,張時徹遭到嚴嵩父子的陷害,被迫棄官返回故鄉(xiāng)。
  東錢湖畔橫溪的河頭村、孔家潭村座落于鄞東前塘河上游兩岸,孔家潭北為金溪山、茂嶼山,歷史上曾為風水寶地。張時徹返回故鄉(xiāng)后,在茂嶼山建造了“茂嶼山莊”,成為方圓文人墨客日常聚會吟詩誦詞的好地方?!毒粗逛洝份d:“明兵部尚書張時徹構莊于其上,一時文學之士,多有陪侍之章?!睆垥r徹當時有兩位至交,一位是明朝政治軍事人物屠大山、另一位是天一閣主人范欽。兩位都是官至兵部侍郎,也都受到嚴嵩父子的陷害被迫棄官。他們三人志同道合,人稱“東海三司馬”。東海三司馬中,張時徹學識淵博、見識高超,堪稱明朝甬上文壇盟主。
  以張時徹為中心的文人雅士們因無法建功立業(yè),便相約“登四明、捫石窗、觀煙云日月之去來;距海門、看蒼冥、見長波大風之回蕩”,他們“放情丘壑而洞視天壤,不復厝人意間事,專心致志詩與文”,為東錢湖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張時徹的《霞嶼寺》寫道:“煙霞探不極,猶上望湖亭。孤嶼懸明鏡,群峰轉畫屏。”張時徹從官三十多年,棄官返回東錢湖后的二十多年里,不但吟詩誦詞,而且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編纂有《寧波府志》、《定??h志》、《救急良方》等,體現出士紳責任的儒家典范。
  據欽定四庫全書《弇州續(xù)稿》卷九十四載,萬歷五年(1577年),張時徹去世。張時徹葬于故鄉(xiāng)鄞縣古林張江岸村。張時徹墓園前有牌樓,后有兩列對稱的八尊石像,分別是人、馬、羊和虎,還有一座假山。后來,墓園隨歷史變遷逐漸廢棄。
余相書樓
清朝,鄞縣人忻恕將東錢湖畔諸多山水畫卷提煉為“錢湖十景”,其中有以書樓命名的景點“余相書樓”。余相書樓為明朝宰相鄞縣人士余有丁所建,原名“五柳山莊”,又稱“余相國湖莊”、“白鷗莊”,被美譽為“江南大觀園”。
  余有丁,字丙仲,號同麓。嘉靖六年(1527年),余有丁出生。余有丁日誦詩文數千言,文名遍播鄉(xiāng)鄰間。嘉靖四十年,余有丁在順天中舉。余有丁因博學多才,為官正直,同時受到了丞相張居正和吏部尚書王國光的賞識,從此仕途一片光明。丞相張居正更是在臨終前,極力推薦余有丁,使他一舉登上相位,升任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成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大臣之一。
  余有丁在任翰林編修時,常為皇帝起草詔書。前幾任編修總是先將詔書寫個大略,然后把內容通給受詔者。受詔者常以豐厚的饋贈讓編修為其潤色。從余有丁開始,凡為皇上草詔拒絕一切饋贈。萬歷中,杭州府發(fā)生兵變,朝廷派兵部侍郎張佳允為浙江巡撫。張佳允向余有丁求助,余有丁鼎力相助。張佳允聽從了余有丁的計策,兵變得以平息。余有丁處理政事光明正大、待人寬厚,朝政為之一新。余有丁被譽為“明廷碩輔”。
  東錢湖北月波山下,景色優(yōu)美如畫。早在南宋淳熙五年,宰相史浩始建“月波樓”,宋孝宗欽賜“慈悲普濟”匾額。后來史浩在月波樓旁建造寺廟,明洪武十五年定名為“月波寺”。余有丁素有高世之志,酷愛山水,對故鄉(xiāng)東錢湖十分眷戀。余有丁對家鄉(xiāng)東錢湖十分熱愛,每到一處便大力推介東錢湖,且一直有志在東錢湖畔建造一座集天下庭院雅趣于一體的園林。
  萬歷元年(1573年),余有丁趁皇帝委任他為南翰林回家之際,買下東錢湖邊月波寺舊址,建造讀書樓。因仰慕五柳先生陶淵明,故取名“五柳山莊”。山莊正門用大木頭筑成,上掛“五柳門”匾額,門前有五株婀娜婆娑的垂柳。門前石柱上對聯寫道“月臨三寶地,波蕩萬金湖”。明神宗皇帝朱翊御書“名山洞府”贈于山莊。傳說余有丁還養(yǎng)著一群鷗鳥,每當有朋友從遠方來探望他,鷗鳥感知人聲,便在湖面上盤旋鳴叫,余有丁遠遠望見便知道有朋友來訪。
  萬歷十二年(1584年),余有丁因病去世。余有丁去世后,皇帝親自下詔厚葬于東錢湖畔隱學山,贈予太保、謚文敏,故稱“余文敏公”。余有丁的墓道文臣武將立馬蹲虎跪羊等等一應俱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湖書院知多少?南宋史嵩之少年時在東錢湖畔梨花山讀書,史稱“讀書臺”;南宋焦征君在東錢湖畔大涵山講學,史稱“焦征君講舍”,又稱“焦先生書院”;南宋劉隱君在東錢湖畔青雷山講學,史稱“劉隱君南窗”……(原載2009年5月《寧波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