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微笑并保持微笑○吳玉蘭
前幾天很偶然的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帖子:沒有了“茄子”,我們的孩子還會笑嗎?當時心里真的一緊,是啊,我們的學生,照相時如果不喊一聲“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來的,即使是笑,也顯得極為勉強,何時開始,我們一臉的凝重?
有一幅非洲國家孩子的集體照,上面的孩子雖然是瘦骨嶙峋,但是個個笑得天真爛漫。在物質生活上,我們的孩子比起那些貧困國家來不知要強上多少倍,為何,微笑出現(xiàn)率卻如此之低呢?
據(jù)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xiàn)抑郁癥狀,其中4%為臨床抑郁,即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癥抑郁。仔細看帖子上的回復,孩子不會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中國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值過高。父母的溺愛和過度關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他們對自身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容易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失望感。其次,教師幸福感的缺失會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如今教育受到了社會的空前重視,由此也對教師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這種要求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壓力,教學評比、職稱競聘等令教師不堪重負,教師的幸福感也隨之一點點消失殆盡。一個不會笑的老師,潛移默化中自然帶出一批批忘記笑的孩子。再次,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導致孩子自小就壓力重重。目前普遍存在的“馬太效應”決定了社會的優(yōu)質資源向學歷高的人群傾斜。孩子幾乎從小學開始就將所有的時間精力全部用在了所謂的學習上。課內學完,周末、寒暑假還有大量的課外輔導班等著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夠痛痛快快玩耍的日子少之又少!枯燥單調的學習,讓學生如機器人一般機械性地迎來太陽,送走月亮,早已忘記了快樂為何物!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座大山的面前,我們的孩子顯得如此弱小、如此無能為力。他們丟失了自己的時間,丟失了自己的空間,也丟失了自己獨立的人格。自然,他們的笑容和幸福感也隨之蕩然無存!
很多年前曾經看過一期湖南衛(wèi)視在北京大學校園里錄制的節(jié)目———“打造世界名?!?,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的嘉賓有北大、清華的校長、教授,現(xiàn)場提出了很多衡量世界名校的標準和打造名校的良方,諸如培養(yǎng)多少個總統(tǒng)和國家領導人、多少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等等。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恰恰是節(jié)目接近尾聲時,觀眾席上一個已經步入社會的畢業(yè)生的發(fā)言。她認為一個大學應該教會一個人尋找快樂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不輕易被生活打敗,才能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中都能快樂的生活。只有一個社會的人有了幸福的感受,社會的進步才是有意義的。
如果說中學階段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思考生活的意義,缺乏主宰我們命運的能力,但到了大學階段我們應該學會作生活的主人,我們應該明了葉圣陶早就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鄙钪幸粋€不懂得微笑的人,快樂的表情是很單調的,最終,我們走向社會是只能成為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shù)上的乞丐、價值觀上的糊涂蟲。
所以我們進入大學第一天起,請大家學會微笑,記住“鳳凰網(wǎng)”的這樣一段話:微笑是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跟貧富、地位、處境沒有聯(lián)系。只有心里有陽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現(xiàn)實的陽光。如果微笑著去生活,那會增加親和力,別人更樂于跟你交往,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微笑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是對生活的尊重。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微笑是朋友間最好的語言,微笑是一種修養(yǎng)。
作家麥家在文化訪談錄———“高考后話”節(jié)目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個人,他本身最應該學習的應該是在生活中,苦難的生活中,讓自己快樂的本領。因為每個人都是孤單的、內心是脆弱的,所以從小就應該養(yǎng)成在庸常的生活獲取快樂的本領。如果說微笑是快樂最豐富的表情,那么我們還要記住對于我們來說,快樂不僅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成熟的個人氣質,快樂是一種優(yōu)雅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