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北京奧運會”是2008年的標識,那么毫無疑問,“上海世博會”儼然已經(jīng)成為2010年的符號。這一場世界級的文化饕餮盛宴,以上海為中心,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散發(fā)出中國的獨特味道,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蜂擁而至。與緊湊的奧運會不同,世博會雖然少了挑戰(zhàn)極限的緊張和刺激,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長達一百八十多天的展期給中國和世界提供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機會,不僅讓千百萬中國人不出國門看世界,也滿足了世界想要深入了解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現(xiàn)代化步伐的好奇心。
今年七月,我有幸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大學生注冊記者”進入世博園區(qū),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活動。在這短短的七天時間里,我用一個大學生的視角去觀察世博會,用一顆青年人的心去體驗世博會。從世博園里經(jīng)歷的一件件小事和留下的足跡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世博會無窮的魅力。如同中國館里流動的《清明上河圖》一樣,上海世博會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展示出了我國在經(jīng)濟、科技等方面具有強大實力的大國風采。
行走在世博園,你一定會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作為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發(fā)展中國家,世博會的一點一滴都是中國發(fā)展史的見證。
世博會,讓生活更美好7月6日的早晨,當我坐在通往世博園區(qū)大門的地鐵7號線上時,我在腦海中一遍一遍地想象目的地究竟會是什么樣??墒?,即使把想象力發(fā)揮到最大程度,在入口處我依然留下了一個目瞪口呆的表情。宏偉的中國館、寬闊的世博軸和熱鬧非凡的場景,以及周邊四通八達的交通線,已經(jīng)全然替代了去年10月時的荒涼景象,我真不敢相信這與我之前來過的工地是同一個地方。
去年10月,作為世博會大學生注冊記者正式候選人,我在上海參加了為期五天的訓練營培訓,其中一站就是參觀世博園建筑工地。當時,我就站在才剛剛成形的陽光谷下面,不遠處的中國館孤零零地立在一片空曠的水泥地上,所謂的世博軸,不過是一條空蕩蕩的水泥路;唯一可以到達園區(qū)的交通工具只有世博局提供的大巴車,車繞著園區(qū)的外圍走了一圈,我卻連傳說中多么多么宏偉的世博園雛形都沒看出來,心里不免有些打鼓。
世博局的季路德教授站在一塊廢棄的木板上,一邊提醒我們注意腳下安全,一邊激情洋溢地揮舞雙手,在空曠的工地上比劃著半年之后拔地而起的各種宏偉建筑。
把時間再往前推一點,世博園區(qū)所在地是上海經(jīng)濟相對落后的一片區(qū)域。申博成功以后,上海興建起來的大量配套設施和城市基礎(chǔ)設施,以及隨之帶來的各種就業(yè)機會,無疑帶給了上海乃至中國持續(xù)發(fā)展的推動力。
如今,世博園成了上海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即使每天四五十萬人次的參觀量,世博園以及周邊的各項服務依然有條不紊,星羅棋布的交通專線從容不迫。當今的中國已經(jīng)能夠用強大的實力和熱情的懷抱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在世博園里,外國友人隨處可見,作為記者,我們經(jīng)常需要跟各國場館里的外國工作人員交流溝通,所以在采訪之前,每個人基本上都在惡補英語,以防在交流時出現(xiàn)障礙。不過后來我發(fā)現(xiàn),英語雖然重要,但是漢語更重要!
在浦西最佳實踐區(qū)的哥本哈根展區(qū),我跟同行的朋友對獨輪車興趣濃厚,可是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正好身邊有一個金發(fā)碧眼的丹麥工作人員,我想請他教我們騎,于是對他友好地笑了笑,指著獨輪車說:“Excuseme……”沒想到我這句英語還沒說完,他就立刻用流利的漢語說:“哦,我不會騎那個?!蔽翌D時驚訝地瞪大了眼睛,脫口而出:“你會說漢語?!”他假裝生氣地用手中的皮球輕輕拍了一下我的頭說:“我是中國人!”為了確定我沒聽錯,我重復地問了一遍:“你是中國人?”他笑了笑,認真地說:“我已經(jīng)在中國工作一年多了,怎么不是中國人?”
在亞洲聯(lián)合館,美麗的外國小姐用標準的漢語給我們介紹本國場館的建造理念,我們甚至懷疑她是不是從小在中國長大的。詢問之后,我們驚喜得知漢語在她的國家是一門非常流行的語言,而她之前從未到過中國,只是在國內(nèi)學習了兩年就達到了現(xiàn)在這種超標準的水平。
在非洲聯(lián)合館,你一定不要隨便指著一個非洲人說:“這人真黑?!币驗樗麄儤O有可能會指著你說:“這人真黃?!?br> 類似的笑話在可口可樂快樂工坊里真的發(fā)生過。實習生Jack是一名美國的大三學生,不僅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學會了不少極富中國色彩的生活口語。在快樂工坊實習的時候,他主要負責在外圍維持秩序,同時和排隊的游客互動。
有一次,一個可愛的中國小男孩指著他說:“哦,外國人!”Jack想跟他開個玩笑,就指著小男孩說:“哦,中國人!”
有的游客在接受了Jack的幫助之后,禮貌地說一句“Thankyou!”Jack總是會揮揮手來一句“甭客氣!”
在不知不覺間,漢語的角色發(fā)生了悄然的變化。學習漢語,一開始也許只是一種潮流,而現(xiàn)在,卻變成了抓住機遇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中國逐步走進世界強國之林,漢語也開始占領(lǐng)世界的舞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僅憑漢語走遍天下了。我看世界,世界看我在世博園區(qū)新聞中心的一場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外交學院教授、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先生在評價世博會的意義時,舉了這么一個例子:有一個老太太在參觀完瑞典館之后,帶著一副回味的表情自言自語說 “原來外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吳先生由此感慨,如果沒有世博會,老太太一輩子也不知道國門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
能從積極的方面改變?nèi)藗兊纳?,這才是世博會最有價值的地方。而這種價值的實現(xiàn),與國家的進步和發(fā)展是分不開的。
在參觀朝鮮館時,我們發(fā)現(xiàn)與其他國家富麗堂皇的高科技展館相比,朝鮮館的建筑風格似乎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地面和墻壁沒有多余的裝飾,假山、涼亭和噴泉占據(jù)了場館的大部分空間。如果連僅僅相距一江之隔的中國人都不能理解這種布局中的涵義,那歐美游客恐怕會更加迷惑。略帶神秘色彩的朝鮮民族究竟為什么遲遲不向世界揭開它的面紗?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與一位朝鮮工作人員做了簡短的交流,他給出的答案讓我們在吃驚之余也有幾分無奈———“如果世界想要了解朝鮮,應該主動伸出手來。”
這讓我想起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固步自封,再優(yōu)秀的民族,如果拒絕交流和溝通,一定會落伍。中國在這短短幾十年時間里的飛速發(fā)展,與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加強交流的方式密不可分。在國家形勢蒸蒸日上之時,上海世博會又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目睹中國的巨大變化。它就像一個萬花筒,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會發(fā)現(xiàn)中國在巨變之后的壯美景象。
然而,世博的意義不止于此。它更像一個面向未來世界的窗口,推開這扇窗,外面就是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