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玉(1003~1070年),字公達,建安(今建甌縣)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進士第,以后又因才具突出經(jīng)嚴格考核而登“書判拔萃科”,成為后備官員的優(yōu)選對象。
慶歷元年(1041年),張伯玉出任吳郡從事兼郡學教授。他剛介有守,才學甚高,主持儒學,卓有成效,士子們受其教澤而脫穎而出者甚多。后來,他又以秘書丞出知并州太谷縣事。他勤政愛民,廣興水利,政績突出,聲名頗佳。慶歷四年(1044年),張伯玉因“敢言清節(jié)”被主持改革新政的范仲淹薦于朝廷任職,得舉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當時陳執(zhí)中為相,張伯玉說:“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陳執(zhí)中,出知太平州 (今安徽當涂縣)。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紹興)。他在越州任職二年,勵精圖治,悉心經(jīng)營,特別在興學育才方面成效顯著。
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調任福州太守。福州地處南方,入夏酷熱,中暑生病的人很多。他到任后,經(jīng)過調查,認為福州的氣候很適合榕樹的生長,榕樹枝干壯實,不畏寒暑,葉茂如蓋,四季常青,既可遮陰綠化,又可凈化空氣。于是,張伯玉發(fā)動百姓,家家戶戶種植榕樹。榕樹生長的速度很快,幾年后,福州就出現(xiàn)了“綠陰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因此,福州“榕城”的別稱聲聞遐邇,沿用至今。
張伯玉不但嫻熟吏治,而且多學而博識。久負盛名的文學家曾鞏任太平州司戶的時候,張伯玉命曾鞏寫《六經(jīng)閣記》。曾鞏幾易其稿,都不令人滿意。于是,張伯玉自己動手寫下了《六經(jīng)閣記》,開頭說:“六經(jīng)閣者,諸子百家皆在焉,不書尊經(jīng)也?!痹柨春螅鬄閲@服,自愧不如,從此更加發(fā)奮學習,后來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張伯玉還能詩善飲,常飲百杯,賦詩百篇,有“張百杯”、“張百篇”之號。著有《蓬萊詩》2卷,惜已散佚。
但張伯玉太守在福州廣植榕樹的功績則永遠銘刻在榕城人民的記憶中!張伯玉后出任福州太守的程師孟撰詩贊曰:
三樓相望枕城隅,臨去猶栽木萬株。
試問國人來往處,不知曾憶使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