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龍躍
">
電子報
電子報

關注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問題研究的新動向——美國政治學學會2010年年會側記
□趙龍躍



美國政治學學會2010年年會會場一隅(資料圖片)


  美國政治學學會第106屆年會于今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是“艱難時期的政治學:在經濟壓力下的公民、國家和國際體制”(The Politics of Hard Times:Citizens,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Under Economic Stress)。會議持續(xù)4天,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共計7300多人出席了本屆年會。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頗負盛名的學者也應邀參會。
  據了解,本屆年會共收到論文1300多篇,會議期間,組織了各種研討會近千場。會上,除了針對會議主題所作的一些純理論性研究和歷史性比較之外,大部分討論內容是圍繞著當今美國和世界在這場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中所面臨的諸多實際問題展開的。議題包括:美國國內政治問題,如經濟危機對中期選舉的影響、奧巴馬入主白宮兩年政績評估、美國總體外交戰(zhàn)略、阿富汗戰(zhàn)爭、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等;更多的則是一些國際問題,如國際金融危機對政治學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影響、地區(qū)沖突問題、國際組織的管理問題、核擴散問題、世界安全問題,以及與中國有關的問題等。
  近年來,美國政治學學會年會關于中國問題的研討越來越多,今年也不例外,相關研討會有數十場。然而與往年不同的是,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問題研究的重點開始有所變化,這值得我國有關方面的關注。
  中國在政治外交方面對世界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按照常規(guī)思維方式,中國在政治外交方面對世界的影響程度也在明顯提高。有些研究報告認為:隨著中非經濟合作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在非洲的影響日益增強;許多東亞國家為了不影響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而默認中國軍事實力的提升;由于大量持有美國的國債,最終將會改變中美兩國之間的地位。
  但也有研究表明,中國在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外交影響力方面并不是很理想。在本次年會上,美國馬里蘭大學政府和政治學教授斯科特·卡斯特納(Scott Kastner)的研究,試圖再次證明“經濟實力的提升并非總能提高政治外交的影響力”。卡斯特納利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就西方國家對2008年臺灣“公決”、西藏“3·14”事件和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反映,對中國的經濟實力與政治外交影響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tǒng)計檢驗,結果顯示這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西方國家保持與中國密切的經濟合作,與制定外交政策的過程中是否考慮中國的意愿并沒有一個必然的、一致的關系。
  中國主導世界的意愿和能力
最近幾年,特別是2008年美國發(fā)生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以來,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舉世矚目。國際輿論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關于“中國主導世界”的設想,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對“中國崛起”(China’srise)的擔心,也有一部分是真的希望中國在參與國際規(guī)則制定和經濟全球化管理方面發(fā)揮領導作用。
  然而,在世界舞臺發(fā)揮領導作用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提出行動方案的意愿和能力、公開的組織協調戰(zhàn)略、以及希望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愿望。除此之外,還需要承擔實現目標的成本和風險,以及說服其他國家理解合作的能力。
  關于中國是否具有主導世界的意愿還是希望“搭便車”(free riding)的問題上,西方有些學者認為,中國雖然已經發(fā)展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國際社會很重視中國的領導作用,中國也希望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但中國仍然不愿意承擔與此相關的風險、成本和責任。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羅伯特·薩特(Robert Sutter)認為,說中國是一個“搭便車”的國家可能不夠準確,但說是一個“乘便宜車”(cheap riding)的國家或許是公平的。薩特教授還從中國接受國際援助、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參與氣候變化談判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倡導的所謂的“雙贏原則”(win-win principle)實際上是想中國“單贏”,至少是不輸。
  關于中國是否具有主導世界的能力問題,西方國家學者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中國對許多國際問題目的性和戰(zhàn)略性不明確,或者是相互矛盾,往往缺乏連續(xù)一致的目標和戰(zhàn)略;其二,中國也經常提出建議和方案,但是缺乏相關的后續(xù)行動,以爭取更多的支持,達到既定的目標。其三,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興趣取決于議題,中國對于經濟議題比安全問題更感興趣,對亞洲問題比對全球問題更感興趣。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一直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最終將與西方的民主和資本主義融合,市場的作用將取代政府的作用,否則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不可能的。但2008年以來,國際社會又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發(fā)展模式,重新認識市場和政府的作用,甚至一度出現了用“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呼聲。在此背景下,西方學者開始從兩個方面研究所謂的“中國崛起”。
  一方面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取向。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是進一步融入到現行的國際體系中,還是要挑戰(zhàn)現行體制,建立全新的國際秩序。許多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在可預見的若干年內,中國還不太可能具備徹底改變現行國際體系的實力。
  另一方面是美國和世界的應對策略。有些學者建議國際社會要做好準備工作,逐步接受中國的主導地位,實現穩(wěn)定過渡。也有學者認為,由于在利益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現在的一些大國,特別是要美國與中國保持密切合作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總而言之,透過本屆年會,我們可以發(fā)現,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問題研究的重點已經發(fā)生變化。過去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內部體制、政策與問題的研究和理解上,現在則開始研究中國的國際戰(zhàn)略、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以及中國崛起之后美國和世界的應對策略等。最近公開出版的《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終結和全球新秩序的誕生》、《帝國之后:多級世界的誕生》和《陷入龍口:美國在中國主導世紀中的命運》等著作,影響很大。
  美國政治學學會年會對中國問題研究的新動向及其研究成果,值得中國學界予以關注和重視。這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積極參與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和經濟全球化的管理,不僅是中國進一步營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的需要,而且是滿足國際社會重視中國聲音的需要,更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發(fā)展多作貢獻的需要。
鏈接>>
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是美國大學的一個重要學科,教學和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所涵蓋的專業(yè)不僅包括政治理論實踐、政府體制管理、公共政策評價和政治經濟學,而且還包括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和比較研究等學科。
  美國政治學學會成立于1903年,會員來自80多個國家,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比較長、影響比較大的國際學術組織。該學會設有政治理論、政治哲學、政治經濟、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國際政治、國際關系、比較研究等40多個專業(yè)學會,出版發(fā)行有 《美國政治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政治學展望》(Perspectiveson Politics)和《PS:政治學和政治》(P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等世界領先的政治學雜志。
  美國政治學學會年會是目前世界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和國際關系教育研究界公認的最高級別的國際學術會議,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數千人參加會議。年會通常設有主題研討會(Theme Panels)、專題研討會(Division Panels)、圓桌對話會(Roundtable)、專家報告會、各種招待會,以及工作招聘、圖書展覽和研究論文展示等活動。研討內容包括了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外交政策、國家安全和國際關系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