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國際化程度造就高素質“文化使者”">
電子報
電子報

歷史學教育高地建設立足師范生培養(yǎng)
提高國際化程度造就高素質“文化使者”


  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貫穿雙語和雙文化,提升理念和技能———歷史學教育高地圍繞“提高本科教育國際化程度,培養(yǎng)適合上海國際大都市發(fā)展需求的應用人才”的總體目標,正在積極運用雙語教學、多媒體教學、視頻演示教學等多種方式,強化學生教學技能和語音的模擬訓練;不斷推進已初見成效的“文科基礎學科課程體系綜合改革與研究”的具體實踐,培養(yǎng)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發(fā)展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文化使者”。
  構建多語多文化課程體系近年來,歷史學教育高地把課程和教材建設作為專業(yè)建設的核心內涵和主要載體,大力推動課程和教材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在課程建設方面,該教育高地特別注重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的建設,目前完成和在建的市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有3項,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有7項。其中,中國現(xiàn)代史課程獲得上海市優(yōu)秀教學獎,蘇智良教授主講的“上海史”、陳恒教授主講的“外國史學史”入選市級精品課程,“‘慰安婦’專題教學”獲得上海市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裔昭印教授承擔的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填補了我校的空白。同時,該教育高地穩(wěn)步推進雙語、雙文化課程建設,現(xiàn)已開設“文藝復興研究”等10門課程,其中有4門課程特聘外籍教師講授。為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障礙,讓更多的學生能自如地選修雙語、雙文化課程,高地還增設日語、韓語、希臘語、拉丁語等第二外語課程,受到學生普遍歡迎。
  據(jù)介紹,今后歷史學教育高地還將進一步更新教學模式,并加大力度構建“多語多文化”相互滲透的課程體系,在充分借鑒歷史系雙語課程體系改革經(jīng)驗的前提下,目前已規(guī)劃建設1至2門國家級和2至3門市級精品課程,并建設一批雙語課程。
  加強國際間學生交流立足師范生培養(yǎng)是該教育高地始終保持我校歷史學專業(yè)特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為此該高地非常重視實踐性課程的建設,除了開設教育學系列課程、中學教材分析課程、外語口語訓練課程、雙語和雙文化課程、多媒體教學技術課程之外,還優(yōu)化和豐富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其中尤以國內外高校間的校際交流最具前沿性。另一方面,針對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發(fā)展戰(zhàn)略的特點,該教育高地還特別注重開展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歷史與文化交流活動,根據(jù)歷史學專業(yè)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目前已先后有16名歷史學專業(yè)的學生赴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留學半年或一年,使他們具有較強的多語、多文化交流能力。三大舉措提高建設品位據(jù)歷史學教育高地負責人、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智良教授介紹,為提高建設品位,高地建設已推出三大舉措。一是創(chuàng)辦一份月報。今年9月,歷史學教育高地創(chuàng)刊了第一份月報,目前每月出版一份,以“加強服務、增進交流、促進教學、繁榮科研”為宗旨,主要刊登高地建設的重大事件和新聞。二是每年舉辦幾十場學術講座,并對一些重要的講座以錄像的方式記錄下來,準備將來上網(wǎng)供學生觀看學習。三是對高地科研項目實施“兩個資助”,包括對高端學術研究項目的資助和著眼于培養(yǎng)未來的歷史學家。前者如資助陳恒教授承擔的教育部馬克思主義工程教材外國史學史項目、裔昭印教授負責的國家雙語教學項目;后者如近日高地遴選了目前歷史系最年輕的6位博士,資助他們以促進其科研工作。
  蘇智良教授表示,針對歷史學教育高地的多項新舉措正在不斷完善中,這對于改善歷史學專業(yè)的教學條件,滿足教學活動適應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將會產生明顯成效。(記者 張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