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爽朗樂天的老爺子。這是我們對王紹令老校長的第一印象。
“剛來河師大沒多久,我就把整個家給搬過來啦!”老人到底是中文系出身,有著文人的不羈和可愛,他告訴周圍所有不解的人;“我既然已經從河大來到了這里,就等于是嫁給了河師大,當然要把家給搬過來!”這一搬,就過去了幾十年。尤其在管理學校的十幾年間,他經歷并見證了一個嶄新師大的出現(xiàn)。交談中,時間過去的很快,很多我們從前并不知道的故事,有關這個我們學習、生活了幾年的師大,都在一個微醺的下午,被娓娓道來。一抓住一切機遇和耐心等待,應該就是靠著這兩樣,師大校園多了一棟田家炳教育書院。
“有一位從國家教委回校的同志告訴我,香港的大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一直在大陸投資教育事業(yè),當時我就要他把田家炳教育基金會的資料給我寄過來。”一提起這件事,他馬上變得神采飛揚,我們眼前仿佛能浮現(xiàn)出當年他的急切與期待。
看過資料之后,他立刻給田家炳先生寫了一封信,介紹了河師大的情況,并請求捐贈一棟教學樓??紤]到田家炳基金會每天都收到大量的信件,自己的請求不知道何時才能被看到,他已經做好了等待的準備,但沒有想到,一個月后,他就收到了田家炳的回信。
二十世紀末的金融危機給整個東南亞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田家炳基金會自然也受到不小的影響。田家炳先生在回信中說明了情況,并表示無法將河師大的事情提上日程。他當時的失落可想而知,但他依然很有耐心回信表達了謝意。然而他卻不知道,河師大這個名字卻已被田家炳牢牢記在了心里。
那是到了1998年,田家炳去陜西師范大學參加他投資的教學樓的竣工典禮。其間,田家炳突然問陜師大校長:“河南師大離西安遠嗎?”陜師大校長似乎意識到了什么,一邊說“不遠”的同時安頓下田家炳,一邊又通知了遠在河南的王紹令校長。聽到信息后,他當即就帶著幾位同志趕到陜師大,與田家炳面談捐贈教學樓的事情。這是一次相見恨晚的會面,雙方交談甚歡,進展很順利,只在一點上遇到了問題———基金會只在省會城市捐贈教學樓,這一點就算是田家炳本人也不好破格。眼看即將到手的教學樓又要成為泡影,該如何是好呢?
“誰說新鄉(xiāng)不是省會,它就是以前平原省的省會嘛!”他突然說道。所有人都眼前一亮,這樣一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與他一見如故的田家炳考慮片刻,點了點頭。于是,不久之后,這所由急智得來的教學樓正式在師大校園內破土動工。
如今已有七十多歲的他,說起這段故事時,嘴角含著笑意,仿佛又回憶起與田家炳交談時的爽朗笑聲。二泛黃的老照片上,土灰色的四根兩長二短的大柱子,封上口,像堆積木一樣擺放著,兩側形成的小門隱約還能看到單薄的鐵柵欄,在右側較長的那根門柱上掛著河南師范大學的牌子,這便是從新鄉(xiāng)師范學院起就一直在使用的河南師大舊校門了。很難想象,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師大的校門依然是這個36年前學生勤工儉學搭建起來的的簡易校門。而他,正是改變了這一切的人。
1988年從河南大學調過來做副校長,1991年又順利地被群眾推選為校長,“草根”出身的他常開玩笑的說自己是給學??创箝T的,而在任職的11年間,他不僅為學校看好了大門,也為學校建好了大門。
校門的設計經歷了多次變動。1992年,清華大學設計學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專家,最后拿出了校園的總體規(guī)劃和綠化規(guī)劃。同年夏天,師大的基礎建設也轟轟烈烈地破土動工了。
工程實施沒多久,校門原址便被拓出了40多米寬的地基,一向習慣中規(guī)中矩的人們慌了,平白無故,弄恁大個校門做啥,一時間,怨言四起。幾位負責人也坐不住了,私下里不時和他商量要再改圖紙。校門是學校的門面,抱定了決心,他說什么也不退步。一次,他到校門施工現(xiàn)場考察工程進展,一位心直口快的同事跟上來,向他說了一些群眾的迷信和不滿,但沒等話沒說完,他已大步邁開,斬釘截鐵道:照建!
成大事,就不能顧及太多人的想法,要不顧一切往前沖。1994年底,新校門落成,在禮炮的轟鳴聲中他笑了,因為師大人們都笑了。與此同時,學校的道路地面建設、綠化建設、標語建設等同期或隨即展開。僅改造、修建道路就長達3000多米,硬化地面10000平方米,鋪建地下水管道5000米,構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基本格局。他的堅持,成就了一個新面孔的師大。三一所大學,如果連一個住所都不能提供給老師的話,又如何能讓教職工心無旁騖的搞教學科研工作?深知這一點的他,從來未曾忘記學校的家屬院建設。而當時的家屬院,樓太少,平房很多,根本住不下,怎么辦?他說一定要先安居才能樂業(yè),不解決住房問題,怎么能阻止人才流失?于是,趁著省里實行的“四點集資”———省政府、黨政委、學校、教職工,家屬院里開始風風火火地搞起建設,有十幾座單元樓被建了起來。后來一次在洛陽的“后勤改革現(xiàn)場會”上,每個學校都在談自己的經驗,成績突出的他只在一旁專心傾聽。組織者找到他,要他介紹經驗,他擺了擺手:“我們建房子是為了讓教職工住,不是為了搞宣傳。”
說到后來,他又提及了一件事,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地處中原的河師大,也曾遭遇過強烈的龍卷風。當時整個校園由西北到東南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害。他親自去仔細檢查各種被破壞之處后,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于是他當即致電省教委主任,要求撥款補助,被問及數(shù)額時,他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數(shù)字。而最終,這筆撥款,在修復校園各項受損設施后,又一舉解決了家屬院的暖氣供應問題。
我們專心記錄,不時會意一笑,聽著這位老人講述他的“狡黠”。四自1955年全國院系大調整,師大的文科悉數(shù)遷往開封??吹缴磉呉恍├砜瞥錾淼耐挛目浦R比較薄弱,結尾寫上“此致王紹令”的現(xiàn)象,他皺起了眉頭,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怎能適應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他開始了教學工作上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倡導在理科的基礎上增加文科專業(yè),文科獨立發(fā)展完整的學科體系。1994年,僅僅一年,師大就新增貿易經濟、經濟信息管理、旅游管理、裝潢藝術設計、法律等5個本、???。1996年又將藝術系分為了音樂系和美術系。除此之外,他對學科結構也進行了改革,倡導文理滲透。為了擴大學生知識面,他鼓勵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的老師為同學們開設專業(yè)綜合科、專題講座或跨系選修課?!皯?zhàn)后德國問題及演化”、“生命是如何進化的”等20來門選修課,將學校的學術氛圍搞活了,同學們也樂在其中。讓大家更振奮的是,他又搞起了學生選老師的制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老師給自己上課。一些一時沒能抓住學生胃口的老師,課堂上門可羅雀,跑來和他哭訴,他倒笑瞇瞇地說,有壓力才有動力嘛。
對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他有著自己的理解,對于學校人文氣息的培養(yǎng),一貫是他非常在意的事,而作為培養(yǎng)這種氣息的溫室———校園,無疑是應該重視對外交流的?!瓣P門辦學等于慢性自殺。”他告訴我們,思想十分活潑開放的他,一直想營造一種開放包容的大學人文風氣,十分重視與其他學校的交流。曾先后到美、德、日、俄以及港澳臺等地方的高校訪問,增加了科研方面的交流和互派學者、留學生的活動,這些都無疑為師大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后記他已年屆七旬,但近來還學起了打字,開著自己的博客。我們看到他的博客上寫著:“認認真真做事,干干凈凈做人,淡泊名利,隨遇而安?!边@位名為王紹令的老人,用不長的時間向我們講述了足可品味良久的故事。他一直貫徹著“認真”和“干凈”的信條———在其位,謀其事,只求一生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