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知識的行囊
□賀武華
一位從哈佛大學歸來的北大教授,曾向我描述過這樣一個教學細節(jié),他說國外的教授每講某一課程的新內(nèi)容,都要布置大量的閱讀任務。這樣的做派,在我們這里行不通。我們的學生閱讀量太少,且閱讀速度太慢。更勉為其難的是,我們的學生光是聽課已覺受累。惟其如此,一個學期修六七門課,很多學生只不過是肩膀上扛著個腦袋來“聽”課的機器而已。
大學生學會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聽課”,是這課那課的必修課。大學生聽課聽得很累,比聽課更累的還有應付作業(yè)、考試、拿學分??墒?,等學分的行囊裝滿了,卻感嘆自己大學四年沒學到什么東西,這樣的遺憾司空見慣。一些學生還沒等走出校門,或許就對都聽過哪些課、哪位老師教過什么課很難掰扯得清清楚楚。這樣的現(xiàn)象,與學生是一臺“聽課機器”的身份不無關系。如果說,上大學以前的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是“以聽課為本分”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進了大學,學生還習慣于僅僅是提著耳朵進課堂聽課,那就大有問題了。
試問,大學里的學生上課聽什么?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問題的另一種詰問,即大學里的老師上課講什么?我以為,大學階段的教學任務,應該是課堂之教與課后之學的嚴密結(jié)合體。大學課堂上所教,除了基礎性的學科知識內(nèi)容外,更多的是學科方法、思想和學科前瞻性知識以及必要的思維訓練。包括基礎學科知識在內(nèi)的這些教學內(nèi)容,不應該只是通過教師的灌輸傳授來完成??v然老師的知識再淵博、課堂教學的時數(shù)再飽滿,也無法窮盡課程知識。有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知識本身是在不斷更新的。
這就又繞回到一個老生常談卻又經(jīng)典得不能再經(jīng)典的觀點,那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誠然,有“授之以漁”的好老師是關鍵的,是學業(yè)圓滿的前提條件之一。作為學生,一旦把師傅的“漁”的本事學到手后,更重要的卻是他(她)自己的捕魚實踐了,也就是我們慣常強調(diào)的自學,即學生的自主治學,或讀書、或興趣探究或做實驗或調(diào)查等等??傊?,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主能動地打理知識的行囊。
在中小學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的教師,已經(jīng)開始由過去的給自己寫“教案”轉(zhuǎn)向給學生寫“學案”,這無疑是一個值得稱道的進步。一般而言,我們的學生普遍沒有養(yǎng)成自己讀書治學的好習慣,學校和教師在這方面也頗為寬容。當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他的語文課基本上是讓學生自學的,老師基本不講,學生大部分時間自由自在地自學,不會的呢,看看書,查查資料。無獨有偶,臺灣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張春興,對中小學老師常說的一句口頭禪就是:“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學生學物理的”。
大學生之所以應強調(diào)自學、治學,實為高等教育的規(guī)律與特點所決定。步入大學階段,就意味著風華正茂的青年大學生,已練就接受高深學問的基礎和能力。而高深知識的獲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種探究性的自主學習,學生們攥著老師的溫暖的手,亦步亦趨地跨過一道又一道知識殿堂的門檻。大學老師最大的作用,就在于給學生銼一把合適的鑰匙,在恰當?shù)臅r候以恰當?shù)姆椒ńo學生指點迷津,而剩下的知識遨游、知識淘寶、知識裝載,則應該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師所教的也許只是濃縮為一本書,但學生披閱翻檢的應該是十本書;老師所講的也許只是一個學科領域,學生可能還要通過閱讀來打通相近的學科知識。學生能否讀通相關的書、相關的學科知識,又有賴于老師引導功能的發(fā)揮了。
之所以這么說,其一,老師有沒有激發(fā)學生拓展學習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知識的興趣?其二,老師有沒有采取貼切的手段動態(tài)監(jiān)控到學生的實際自學程度?其三,老師有沒有在“技術線路”上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指導讀書很重要)?其四,老師是否具有超乎學生之上的本領,以便隨時解答學生的疑惑?這些都是考量教師業(yè)務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也許就是大學之教學,與中小學之教學相去甚遠的手段了。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與必要實踐的忽視,首先受到?jīng)_擊的是學習動機與學習態(tài)度,久而久之是學習能力的喪失。為聽課而學,為考試過級而學的后果是嚴重的。高校主張素質(zhì)教育,首先應該從抓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改變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知識點傳授的傾向,改變學生的學習過于依賴教師課堂的以教為主的傾向,改變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所偏重的接受學習、被動學習、死記硬背以及大腦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高校的教學,要以“學會學習”作為必修課,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姿態(tài),養(yǎng)成樂學、善學、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學習風氣與學習品質(zhì)。身處信息網(wǎng)絡化時代,知識日新月異,當代大學生應樹立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意識并努力形成自學習慣,在知識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自主發(fā)現(xiàn)與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合作學習與互助攻關等方面,操練自己的能力。
前輩教育家陶行知有言: “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教學,一旦通向這樣的終極目標,學生們的知識的行囊,就一定可以逐漸打理得鼓鼓囊囊、結(jié)結(jié)實實,走遍天下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