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想成才,要想大有作為,既要讀書,又要將所讀的許多書忘掉。兩者缺一不可!
中國人的讀書量很大,高于世界上許多國家,而文化素質(zhì)未必真高,原因之一就是不敢于、不善于"忘"。
當年,中國最聰明的人之一莊子,"忘"是他的學(xué)說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并基此而推出一個褒義詞:得魚忘筌。他舉例說:漁具是為了捕魚的,兔網(wǎng)是為了捕兔的,語言是為了表意的;捕到了魚或兔,說話時把意思表達明白之后,就應(yīng)該忘記漁具、兔網(wǎng)、詞語本身,切切不要再賣弄這些工具本身。書籍、知識是工具,是為了使用而不是為了標榜。
眼下有些讀書很多、囤積知識也很多的人,往往只滿足于牢記不忘或依此去換取"高級知識分子"的徽號,實際上真才實學(xué)很少。因此,要尊重"忘"。
一個人讀了書之后便對書的內(nèi)容統(tǒng)統(tǒng)忘記,這絕對是很糟糕的事。相反,讀了任何書籍、文章都永記不忘,并能大段大段地復(fù)述,非但不可能,也未必是好事,這也是很糟糕的事。
忘,有時是低智的標志,有時則是增智的體現(xiàn)。
上面說了那么多關(guān)于讀書方面的,就此打住?,F(xiàn)在談?wù)勎覀儺斍暗奈膶W(xué),中國的一些文人,為了能與所謂的時代腳步相一致,索性就玩起了 "休閑文化",大筆一揮,千篇"美文"嘩啦啦地流淌,今日一篇"生活隨筆",明天一篇"小品文",美其名曰: "高產(chǎn)作家",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充滿生活的情趣。如果仔細揣摩那么二三篇,才知道"閑話"太多,"閑事"太雜,"閑情"太濫,實屬無味,看過皆忘。
流行于期刊、報紙的"小品文"、"生活隨筆"之類,精品寥寥無幾,真情實貨難覓,一碗湯里盡是些汁水,撈不上幾個有營養(yǎng)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文章有一個共性,就是媚態(tài)、矯情、俗事,都能津津樂道。一些家庭生活的小品文,淺薄無聊,甚至打情罵俏,鼓吹人的原始本能。港臺有個荒誕喜劇片叫《家有仙妻》,馬上一篇篇的家有閑、賢、顯、鮮、酸、亢、摳……妻的文章,雪花般地在大江南北飛舞,不是詛咒,就是贊美,不是討好,便是懺悔,寫這樣文章的男人們,實屬閑聊無事,而想象力卻又在瘋長。有人寫了《當一次XX》,馬上就有人模仿,從校長、鄉(xiāng)長、縣長,一直寫到省長,著實從文字上過了一把當權(quán)者的癮,模仿他人,結(jié)果淪落到似是而非。而在"錢"字上作的文章,大多是因為沒錢而招惹了心中的欲火,想通過文字來安慰一下躁動的心, "沒錢的日子", "不想有錢", "曾經(jīng)富過", "現(xiàn)在又窮了",讀讀這些文字,會不會酸倒牙根?
"閑適小品文"梁實秋、胡適作得好,大家風范,趣態(tài)常存。而如今有的閑適小品文,對現(xiàn)實的探索只浮于淺表,無深透的思想和理智的思考,瑣碎平庸,充滿頹廢消極的情調(diào),夾雜著世風的不正,趁機宣揚投機、世故的做人哲學(xué)。沒有激活藝術(shù)生命的實力,過目就忘的小品文多得如過江之鯽,其特點是速朽。
其實,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文人們施展的好時機,社會大變革時期,人世升降沉浮,有許許多多的素材,需要文人們?nèi)ネ诰?。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家園的尋覓,針砭時弊的品評,需要文人們落筆著墨。貪贓枉法腐敗的社會愚疾,需要一大批正直的筆,堅定的人格力量去療治。魯迅身處"城頭變換大王旗"的黑暗年代,都敢"怒向刀叢覓小詩", 用他"匕首、投槍"般的小品文作一番抗爭,映照后人,可謂傲骨錚錚。
我們不能充當 "造文機器",更不能隨波逐流,為世俗煩累游移,觀望之后我們還沉下來,沉到真實中去,擔負起倡導(dǎo)積極人生的責任。
閑話少說,閑事少做,別用低質(zhì)多量的文去撈所謂的"名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