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生命的綻放


  “垂蕊飲清露,流響出書桐。鞠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fēng)。”翻開唐詩,詠蟬者甚多,可我還是最喜歡虞世南的這首《詠蟬》。駱賓王的“露中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含太多患難之氣;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又太多牢騷之語,獨虞詩才真正詠出了蟬的風(fēng)骨。
  以前一直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蟬為何如此得前人推崇,因為當(dāng)時我再吟這些詩時,蟬在我心里只會整天“知了,知了”地聒噪著我的整個夏天。
  對于長在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捉知了幾乎成了每個暑假的主要“功課”。每天趁著中午蟬兒叫得最歡時,循聲找去,一彈弓便可打下來。這種“功課”一直持續(xù)到一次親眼目睹了一只幼蟬脫殼的過程,當(dāng)時那種“浴血而出”的震撼場面和蟬剛出殼時的孱弱使我從此再也不忍心對著那泣血的彈弓。那次,我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不易。
  大學(xué)時,在圖書館看到了蟬的生命歷程,再一次被震撼了:蟬的生命周期雖可長達十七年,但是在這看似漫長的歲月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外,都是在地下蟄伏,好不容易鉆出地面見到天日,它們要好好利用這個一生只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短暫機會來高歌一夏,然后在秋風(fēng)中逝去。
  蟬為誰鳴?斯鳴為誰?一生一次,足矣!
  一次,僅僅一次,卻需要長時間堅韌不拔的進取和歷盡艱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耗盡一世的光陰,畢生的精力。
  看蟬如看人,悟蟬即悟人生:積蓄畢生光陰,只為那生命的瞬間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