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連著江河湖海,從事水利工作、服務水利事業(yè),自然要與江河湖海打交道,靠的不僅僅是坐在書齋里讀萬卷書,還要到“江湖”上去行萬里路,到水利基層一線、工程現場和田間地頭去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溫家寶總理視察我校時提出了水利精神———“獻身、求實、負責”,無論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的獻身,還是“每一項工程都要經得住當代、也要經得住后代的考驗”的求實和負責,都是我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精神要求和實際原則。
以水為師 行走“江湖”
與水利結緣的河海大學,水注定成為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關鍵點。水利是個大課堂,水本身是本豐厚的書籍。以水為師,河海學子奔赴四方,在江河湖泊中歷練和學習,在廣闊的水利世界里“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針對我國“水多、水少、水臟”的水情,圍繞社會熱點水利問題,進行主題式暑期社會實踐。
“水多”問題是國家和百姓的一大心患。上世紀90年代的10年里我國有6年發(fā)生大水,直接經濟損失逾萬億元。近兩年,洪澇災害更是頻發(fā),去年有28個省(區(qū)、市)遭受洪澇災害,1.24億人受災;而今年的洪澇災害正在肆虐,很多大城市瞬間成為“淹城”。河海學子也密切關注這個問題。7月28日,《揚子晚報》以《河海大學10學子為秦淮河22個排水口“體檢”》為題,對我校環(huán)境院“赴南京市調查內秦淮河中段雨污水管錯接混接實踐”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進行了整版報道,同時,《江蘇教育電視臺》、《南京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引起廣泛關注。而這僅是今年學生調研“水多”問題眾多團隊中的一支,僅近三年,我校就組織學生對“富水”地區(qū)的32條河流、28個湖泊、22個水庫和96個城市的“水多”問題進行了調研實踐,如對“臨安市近年來山洪災害情況及預警能力”、“浙西南地區(qū)水庫”、“南通濠河”、“淮安水利設施”等方面進行的調研考察,都取得了預期成果。
“水少”問題長期持續(xù)存在,我國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qū),全國有20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668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1.6億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就西南等地區(qū)的季節(jié)性“水少”問題,我校實踐團隊注重其造成的相關社會問題,并探討應急性措施。去年我國西南地區(qū)大旱,我校有12支暑期實踐團隊前往廣西、云南和貴州等地,對“西南喀斯特地區(qū)地下水、裂隙水資源分布及當地居民用水狀況”、“西南地區(qū)抗旱防澇災害措施現狀及利用情況”、“西南大旱對水利人才需求結構”等方面進行調研。從2006年開始,我校每年還組織1支以上的博士團赴西南地區(qū)進行調研,實踐與幫扶相結合,受到當地的熱烈歡迎;對西北等地區(qū)的區(qū)域性“水少”問題,注重挖掘區(qū)域特征,從長效角度考量,比如對“西藏水利概況及發(fā)展情況”、“敦煌節(jié)水狀況探究”、“山西朔州水資源分布、利用與旱情”等方面進行調研。
“水臟”問題則是現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我國當前水治理中的頑疾。我國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118座大城市中約有98%的淺層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7年,我校各學院學生骨干組成了“南京的水”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對古都南京城的河流、湖泊、井泉和橋閘進行全面摸排,深度培養(yǎng)學子們的親水和愛水之情;2009年,我校暑期社會實踐以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為主題,圍繞節(jié)能降耗、污染減排、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組織了“長江突發(fā)性水污染南京城市供水應急措施調研”、“藍藻敲響警鐘,關注太湖生態(tài)”、“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河道底泥污染現狀及處理技術調研”等團隊,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綠手帕”等生態(tài)環(huán)保調研及實踐活動,投身“綠色江蘇”、“生態(tài)江蘇”建設。
此外,河海學子還密切關注我國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在南水北調工程、長江三峽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等大型工程現場均可見到河海學子暑期社會實踐的身影,如水電院開展的“三峽水庫漂浮物分布及運移特性與治理調查”,給三峽水庫的清漂工作提供了基礎數據,提出了合理建議,受到當地管理部門的好評。還有土木院開展的“洋口港發(fā)展對當地農村影響調查”,能電院開展的 “南水北調江都段的基礎設施調查”等,都給學子們上了一堂豐富的實踐課。
以水為媒 腳踏實地我校按照“立足特色,發(fā)揚傳統(tǒng),取得實效”的要求,挖掘特色,不“刷”形式,不走過場,不“跑偏”,著重在“實”字上下功夫。學生們充分利用水這個媒介,上電站、下湖泊、訪水庫、走河流、建基地、簽協(xié)議……實實在在地進行“上山下鄉(xiāng)”。多年來,利用而不限于這短短的7天左右時間,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培養(yǎng)出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水利基層人才,很受用人單位歡迎。
“實”表現在學生學得實、做得實、有實效。河海學子們前往當地水利局、水文局等水利主管部門,積極深入農村、城市、廠礦等基層一線,尋訪河海校友、老水利人,探尋水利遺跡、著名水利工程等基層水利建設的基本情況,調查關注水資源利用、水環(huán)境治理、居民飲用水安全、農業(yè)水利技術等熱點問題。通過社會實踐,為人民群眾留下實實在在的成果,為促進水利事業(yè)發(fā)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河海學子的積極貢獻,也使學生自己真正在社會的大熔爐中得到歷練和提高。學生們都想方設法出成果,得鍛煉。2010年,我國開展第一次水利普查,我校組織了多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參與水利普查,為全國水利普查貢獻一份力量。其中,一支由青年馬克思主義工程學員組成的小分隊開展了對淮安市王興鎮(zhèn)水利設施的調查。在為期四天的實踐活動中,他們主動要求深入基層,住在當地農民家中,對王興鎮(zhèn)的水利規(guī)劃布局以及每座水利設施的建設原因、用途、經費、后期維護成本和產生的效益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考察了正在建設的水利基礎工程。隊員們還訪問了當地政府有關負責人,并挨家挨戶走進農家,就水利設施建設的資金、用工以及對農業(yè)生產和村民生活的影響等問題與農民進行了深入交流,宣傳了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精神,征求了農民對水利設施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受到當地政府與村民們的好評。
“實”來自于學校對暑期社會實踐的重視,一方面,校院兩級單位投入充足,確保各實踐團隊“不差錢”。2011年有137支校級團隊,占團隊總數量的25%,對于實際需要的團隊還會進行“額外撥款”,出去的近15000名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實踐計劃。此外,學校還發(fā)揮豐富的校友資源,利用合作發(fā)展委員會平臺,與水利單位建立大量的暑期社會實踐基地,目前與全國7大流域機構和政府部門建立了150余個實踐基地,全校各專業(yè)均有2~3個固定的校外實踐基地。河海的暑期社會實踐基地不停留在簡單的“掛牌”,而是有實實在在內容,實踐基地單位會安排專人負責,甚至配備辦公場所,購置實踐儀器和設備,定期與學校老師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學校給每支團隊都配備了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和帶隊老師,老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實踐,全程陪伴指導。在2011年,就有500多名教師帶隊指導暑期社會實踐,從校長書記到一線教師和輔導員,其中不少都是大教授、名導師,甚至是院士、長江學者等頂尖人才。
建校之初,“老河海”的教育理念就有“實地練習,以養(yǎng)成切實應用之知識”,在課程設置上安排了大量實踐環(huán)節(ji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便強調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經常組織學生們到佛子嶺、丹江口等水利樞紐建設工地進行實踐。為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我校將實踐基地擴展到大型工程建設工地。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校就在葛洲壩水利樞紐、新安江水力發(fā)電廠以及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等建設工地建立了實踐基地,并于90年代將實踐基地擴大到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建設工地。我校成為在長江三峽建立實踐基地的第一所高校,這些大型工程單位的專家們都成為了我校最忠實的導師。近些年,為加強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的力度,學校建立了長江、黃河、淮河、松遼、珠江、西部水電開發(fā)、江蘇省交通規(guī)劃院有限公司等高層次的研究生實踐基地,這些基地是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教育部“國家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研究生創(chuàng)新中心的組成部分?;氐?54位具有豐富實戰(zhàn)經驗的院士、工程設計大師等成為河海的“產業(yè)教授”,親自指導學生,培養(yǎng)了數百名水平高超的研究生。
以水為德 水到渠成在多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中,河海學子承繼“河潤萬物 海納百川”的風范,以水為道,以溫家寶總理在我校提出的“獻身、求實、負責”現代水利精神為追求,注重通過實踐提高技能、豐富知識,成為一名合格的“水之子”。
我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投入大、覆蓋面廣、成果多、社會反響好。在這幾年的大學時間里,幾乎河海的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3次以上的暑期社會實踐機會,我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參與率達到100%以上。因此,常常有股幸運感彌漫在河海學子心頭。學校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上采取個性化安排,三年三類三重點,即一年級學生以“認識實踐”為主,通過社會實踐認識國情、民情、水情,開展愛國、愛水、愛校教育,培養(yǎng)“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的學子情懷,重點解決思想態(tài)度問題,端正學風;二年級學生以“工作實踐”為主,組織學生深入企業(yè)、機關、事業(yè)單位調研考察、掛職鍛煉,置身工作現場,體驗工作過程,重點解決工作能力問題,提升素質;三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以“生產實踐”為主,結合所學專業(yè)到相關單位開展生產實習、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強化專業(yè)綜合素質,積極尋找并培養(yǎng)自己的就業(yè)競爭力,重點解決動手和應用問題,學會創(chuàng)新。
水文院水務工程專業(yè)的劉默堯同學,被稱為“實踐狂人”。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做好本分,水到渠成”。在第一次率隊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時,由于前期考慮不周,致使調查結果數據不全,沒能及時結題。為了能在限定時間內結題,團隊迫于時間緊張想要“借用”網上的數據蒙混過關。默堯作為負責人待團隊冷靜后,提出“不能因為趕著結題而造假,做社會實踐追求的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其中的過程?!弊詈竽瑘虻膱F隊向校團委提出延期請求,經多方努力,課題順利結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團隊入選團中央和水利部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大中專志愿節(jié)水專項活動”重點團隊,同時默堯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fā)表了論文《由周莊水環(huán)境治理談大區(qū)域水環(huán)境概念》。嘗到了暑期社會實踐甜頭的他,大學四年里,每年都參加社會實踐,并都獲得了預期成果,劉默堯因此被評為我校2010年實踐類的 “十佳學生”。工作后的他說:“我在單位里上手很快,主要得益于大學時期參加社會實踐時在南京江寧、淮安以及鄭州等地水利局的實踐經歷?!?br> 我校把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當作學生與社會的一次溝通、一次對話和一次親密接觸!自1991年國家倡導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來,19年里,我校17次被評為暑期社會實踐全國先進集體。但與其他高校有所不同的是,我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不走尋常路,而是充分發(fā)揮學校水利類高校排頭兵的特色優(yōu)勢,緊扣水字做文章,學生深入“水里”,服務水利,取得顯著成效。 (張春平 劉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