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師院人在新疆





  陳罡,文學院的一名普通教師,2011年8月底,身赴新疆支教的他,在蒼茫戈壁間開始了一段別樣的生活。每天,他都被感動著,同時也感動著別人。每天睡覺之前,寫日記已成為他的習慣,從他的幾篇日記中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下這位在西北之地支教的師者的心路歷程。諸君送我依依情(8月29日)2011年8月底,由學校派遣,我將赴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支教兩年。臨行前夕,學校、同事、朋友紛紛為我餞行,當看到那些紛至沓來的祝福時,心頭無限落寂與不安都盡悉消彌了去,轉身便是一望無際的溫暖。隨著時間的流逝,讓我對故鄉(xiāng)湖州不由地有了強烈的眷戀,朋友、同事、學生都成了我的牽掛。然而終將要離開,我的支教之路即將開始。
  29日早上8點15分,全體支教成員在蕭山機場準時登機。歷經(jīng)4400多公里的航程,飛了8個多小時的我們終于踏上了阿克蘇的地面。手機開機后,發(fā)現(xiàn)馬老師發(fā)來的詩一首: “落英高潔露華濃,十月天山萬里空。一行白鶴排云起,霞光冉冉耀大明?!绷碛袔孜慌笥寻l(fā)來的問候短信。瞬間,相隔千萬里的關懷讓我無比感動,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覺更是如此的真切。在這曠寂的人間能與你們盈盈共持一段爛漫的歲月,是我此生之幸也。
  新的一天將又開始了,我充滿著期待……千里外的第一課 (9月3日)9月3日上午,開始了我的第一堂課———讀寫。
  俗話說 “萬事開頭難”,上好第一堂課給學生留下好印象,對以后的教學都會有所幫助。為此,我為自己的第一堂課精心設計了一番。當我見到這群純樸可愛的學生時,我忐忑的心情忽然變得淡然自若起來。第一堂讀寫課先從自我介紹開始,我向學生們介紹了我的名字、年齡等基本情況,為了方便同學們記住,還特意將一些主要的字詞在黑板上寫出來,并注上拼音。介紹之余還跟他們談起了三國、水滸等古典名著,聽到學員們能一一說出其中的人物,我忽然變得欣然。
  學員們的自我介紹比較簡單,第一位作介紹的學員讓我印象較深,他說他喜歡學習語言,包括漢語、英語。聽下來發(fā)現(xiàn)他們基本都能說幾句,只是咬字不夠清晰,讀音不夠準確。但總體上說,是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關于新課,我并沒有正式開始講,首先指出要預習,要求學員自己先看課文和預習提示,然后主要在這一節(jié)課的課堂上完成一個課文朗讀的環(huán)節(jié)。我先示范讀了一遍,然后一句一句地領讀,讓學員跟讀。學員的朗讀很響亮,很認真。領讀之后請學員自己讀,在讀的過程中,把一些學員常常讀不準的字詞的拼音寫在黑板上。學員也愿意舉手,自己來讀,積極性還是挺高的。
  來到千里之外的新疆,我的第一課就在如此好的氛圍中結束了。我感覺到了一份簡單的快樂與滿足,明天又是怎樣的呢……生活在別處 (11月5日)昨天,師院的朱老師、程老師、許老師在省援疆指揮部、阿克蘇地區(qū)教育局同志的陪同下,來新疆看望許丹成老師和我。他們風塵仆仆,帶來了家鄉(xiāng)和學校的問候,讓我們十分感動,也讓其他老師很是羨慕。
  今天,庫車這里安排文化考察。我們的行程是先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再到輪臺的塔里木胡楊林公園。詩人蘭波有詩句,“生活在別處”,詩句本身也是極具闡釋可能與生命力度的,因此每次當我駐足于一地 “別處”時,便常常會以之衡度自己那欲說不能,欲辨不明的心情。塔克拉瑪干,曾經(jīng)的死亡之海,如今我們也能以旅游、考察的名義走近它了。自然的殘酷,歷史的記載,舊途的痛苦,逝往的風流,都成為今天可以品味的涵蘊了。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流動性沙漠中最長的等級公路,于1995年竣工,被譽為人工奇跡。我們要感謝這樣一條路,感謝為建設這樣一條路而付出的人們。而更讓人感慨的是,公路旁邊每隔幾公里就會出現(xiàn)一座小房子,房子里住著一對上了年紀但仍能勞動的夫妻,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澆灌、看護公路邊上的綠化帶。這也是一種生活。我們到來,駐足,游玩,感嘆,離開,沙漠不是我們的生活,這只是我們所認識的一種生活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以及我們所能感受、了解的更多的生活可能性,促成了我們對生活本身的理解。就像胡楊一樣,我們把它人格化,向它學習生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