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大學語文是高等學校開設的一門以優(yōu)秀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的公共文化基礎課(中文專業(yè)除外)。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的主要任務是人文精神教育、審美教育以及提高大學生的語文能力。1978年以來,我國各類高校相繼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是迄今為止,大學語文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在提倡素質教育、提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跨世紀人才的今天,大學生的技能和文化素養(yǎng)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討就很有必要。作為在校大學生,我們是大學語文教育最直接的對象,大家就本期話題“大學語文課該如何講授”暢所欲言,希望為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魯魯:
我認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而在應付高考的中學時代,語文課程的學習往往具有被動性和套路性,既然大學語文擺脫了高考的束縛,就應該讓它真正成為語言的天地,文學的殿堂。語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文學又是源于生活,所以,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把生活當成一門語文大課堂才是每個任課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跟學生一起欣賞文學作品,但關鍵是不要一味強調什么文字推敲什么語言技巧,因為那些東西是照搬不來的。講文學要從根本講起,就是從生活開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滲透在每個文字、每個情節(jié)里的情感,這樣才是從根本上教給他們如何用文字表達感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讓學生帶著作者的經歷讀完一段作品后,接下來的時間就交給學生吧。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結合自身實際或社會現實與大家交流感想,一定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可以穿插古今中外巧妙運用語言的事例,還可以在課堂上隨機就某一話題讓學生自由辯論。
文庭:
為了考試,學校里的教學硬是把一個活生生的文學作品肢解成許多的細節(jié),把字詞運用、細節(jié)描寫講得過細,糾結于“小用”上,難怪有人戲稱大學語文為“高四語文”,而很多大學語文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塑造成為“后高中時代”的語文教師。大學語文不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工具為主要目的而設置的,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語文教學是針對“人”的教學,在整個素質教育過程中,本該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但是縱觀語文試卷上的內容,又有多少是文學藝術方面的?語文考試不應該等同于其他知識性、技術性的考試,被ABCD所肢解。如果改變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讓學生懷著對“文學藝術”的學習和欣賞的態(tài)度而非掌握工具使用方法的態(tài)度去面對大學語文的話,那樣大學語文的學習就會順暢得多,效果也會好得多吧。
李敏姣:
如今,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攀升,而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單依靠課堂,語文作為向學生傳播文化的一種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不僅可以用來做講課的 PPT,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播放一些視頻,讓同學在欣賞的同時理解所要學的知識,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會使單調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更有利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一旦這種教學方式被學生認可,那么老師們就不必擔心學生逃課的問題了。另外,老師們還可以做些文學鑒賞的資料或者是一些名人傳記,不僅能展示文學的魅力,還能讓同學們在輕松之余獲得啟迪。
易塵:
大學語文公共課應該更加深入地講解國學,諸如《論語》、《菜根譚》等極富哲理的古代經典之作。在大學生走上社會前學習這些內容,不僅傳承了中華經典文化,而且對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幫助。另外,中小學的語文課基本在于認字,講語法修辭,對思想內容不是特別重視,大學語文公共課教學內容之中應該包含做人做事、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等。這樣既能豐富課堂內容,也有益于大學生完善自我。
冰顏: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精彩。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揚是義務亦是責任。大學語文課堂若能稍加改變,一定可以成為大學生喜歡的課程。一是課堂盡可能減小班額,這樣可以有效地改善大課堂上課睡倒一片的情況,也可以使師生之間更加熟悉;二是摒棄上課機械地念講稿而采取師生交流的方式,這樣學生對老師講的東西不會有排斥感,可以很好地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文化認知和素養(yǎng);三是考核制度應該符合語文這門課程的特點,平時表現占的比重要稍大一些,畢竟語文水平不是憑借一張試卷亦或是一篇論文就可以看出來的。最終的考核最好是論文形式,而且最好不限定范圍,這樣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寫出有深度有真實感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地拼湊資料。
結語:
對于大學語文課如何開設的問題,同學們意見不一,但探其根源不難發(fā)現,同學們的共同心聲就是要打破語文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因為傳統(tǒng)的模式淡化了大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阻礙了學習語文的熱情。因此,建立一種有效實用的教學模式,是提升語文教學的關鍵。正如北大教授孔慶東所言,大學語文教育要以滋潤而非灌輸為主。目前各大學開設大學語文的情況不盡相同,但都有共同的困擾,就是這門課的定位不夠明確,教學方式與教材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目前大學本科教育格局的調整變化。如何使學生對大學語文感興趣,如何使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銜接,怎樣使語文教學融入大學的素質教育,這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大學,研究高深學問也”,但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中國的大學里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學里聚集著中國龐大的精英群體,他們擔負著建設未來的重任。若這些精英的相當一部分對語文的認知程度僅限于中學水平,又怎么讓他們去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呢?大學是體制教育下的最后一次系統(tǒng)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這段時期應該是學生除去應試教育桎梏后一段自由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大學時期,我們應盡力做的是摒棄功利之心,學習自己渴望并且感興趣的知識。大學語文與以往我們學習的語文有所區(qū)別,不再是以考試為目的,而是建立在欣賞和初探我國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大學四年中16課時的語文課對學生寫作、表達、審美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但究其根本,語文課程的設置僅僅是一個手段,目的是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大家對于文化的認識,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而這些都需要學生自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所以,除了教育模式、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之外,現在應該做的還有把學生被應試教育“敗壞”了的語文“胃口”給調試過來,重新激發(fā)起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僵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死板的應試環(huán)境,了無生趣的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理念加上充滿意識形態(tài)說教的語文課本,是無法把大學語文推向當今中國教育的最前沿的。惟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才能使大學語文滿足學生的需求,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