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對話葉永烈

     葉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F為上海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一級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xié)會理事,香港海外文聯(lián)名譽主席。195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現已出版180多部著作。系《十萬個為什么》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三部《小靈通漫游未來》。主要新著為《葉永烈自選集》、《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等多部傳記作品。作品曾在美、英、法、日等多國出版或發(fā)表。1989年被收入美國《世界名人錄》。

    葉永烈先生的書,伴隨著我長大。
    從小讀他的《十萬個為什么》。懂事了,開始讀《沉重的一九五七》和一些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如《毛澤東的秘書們》、《星條旗下的中國人》等。現在讀他的紀實文學作品。
    去年見到他,他送我一套剛出版的一百二十萬字的宏篇巨作《紅色三部曲》:《紅色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我好不喜歡,愛不釋手。那次邂逅,我不禁向這位著名作家表達了由衷地敬佩,佩服他古稀之年仍有如此的創(chuàng)作熱情。
    他饒有興致地談起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緣起。
    “其實我根本不是學文的,我本該做一名化學家。”
    “我也是學理的,現在正在學習寫作?!蔽倚χf:
    我們倆在專業(yè)上有相通之處,他的話匣子也由此拉開。
    “1957年我跨進北京大學的校門,戴上了白底紅字的?;?。如今已經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在北大,你只要看一下我的褲腿,就知道我是化學系的學生,化學系的學生整日泡在實驗室里,跟酸呀堿呀打交道,一不小心,酸液堿液就在我的褲腿上留下一個個小洞。那時候我沒有一條褲子是沒有洞的。今天不少人當我是北大中文系的,其實我一直難忘在那座充滿怪味的化學樓里度過的日日夜夜。創(chuàng)作中,我的采訪、查證、辨?zhèn)?、統(tǒng)籌資料的能力得益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科學訓練?!薄坝幸淮?,做實驗時,我把坩堝鉗頭朝下放在桌上,一位老教授過來,一句話也不講,把鉗子‘啪’的一聲翻過來,鉗頭朝上。然后只問我三個字:‘為什么?’我想了想說:‘鉗頭朝下放在桌面上,容易沾上臟東西。再用坩堝鉗夾坩堝時,臟東西容易落進坩堝里,影響實驗結果?!c點頭,笑了,走開了。雖然他只問了我三個字,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我不論做什么實驗,總是養(yǎng)成把坩堝鉗、坩堝蓋之類的朝上放在桌上的習慣。”
    “化學系的學生必須是‘動手派’。當時,我試驗了上百種化學物質,以求尋找到一種載體,提高光譜分析的靈敏度。我在實驗中發(fā)現,氯化銀的效果最佳。我第一次嘗到科學發(fā)現的快樂?!?BR>    “既然在化學中找到了樂趣,為什么走上寫作之路呢?”我不禁問道。
    “小時候,老家門口對過是當年的《浙南日報》社(現為《溫州日報》)社。報社門前掛一個綠色小木箱,上面寫著‘投稿箱’。我很好奇。大人們告訴我,寫完文章往里放,人家看好了給你發(fā)表,登在報紙上。于是我寫了一首短詩歌悄悄投了進去。不幾天,收到了回信,又過了幾天,報紙發(fā)表了我的短詩,那年我十一歲。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就是從這樣一塊兒‘豆腐干’開始的。后來我寫過一千多首詩,但發(fā)表的不多。到了大學,我偶然發(fā)現一份《科學小報》,于是我就試投科普文章,結果很快發(fā)表,幾乎寫一篇登一篇。我寫詩不如人家,可是用文學的筆調寫化學,寫科學,我發(fā)揮出了優(yōu)勢。在上大三的時候,我成為《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那年我二十一歲。上大四的時候,我寫出了《小靈通漫游未來》。如果我念的是中文系,那就不可能寫出這兩部書。應該說,是化學的專業(yè)功底助推了我的創(chuàng)作之路。盡管此后我的創(chuàng)作轉向小說和長篇紀實文學,但化學專業(yè)的底子讓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遇到專業(yè)問題的時侯游刃有余。比如有一次參觀水質實驗室,我認出實驗臺上的一臺極譜儀,接待方很驚訝。當他們得知我本是學化學的,于是在談論水雜質的含量PPM時,根本不多做解釋。同樣,諸如,導致俄羅斯間諜利特維年科之死的‘钚’,美國查出中國多種牙膏的‘二甘醇’過量,臺灣‘塑化劑’風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硒含量’、‘鋅含量’、‘鋁含量’等等對我來說都不存在認知障礙?!?BR>    “我和你一樣,這些我也都明白。”與葉先生有同感,令我有些自豪。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科普已不能反映葉先生的所思所想。他的視角更多地放在國家、民族、時代的命運和人民的呼聲上。所以,他選擇了紀實文學。紀實文學家,要走遍天南海北,又要接觸各色人物進行細致深入的采訪。據我所知,他的足跡已經遠至歐美,險至羅布泊,上至各式各樣的飛行器,下至潛艇里的生活。一部部作品問世的背后是他辛勤的腳步和不倦的追求。他說:“真實是紀實文學的生命,我的紀實文學作品是用事實說話。如今每年都要寫一兩部五六十萬字、像磚頭一樣厚的書,我已經由做‘豆腐干’的學生變成了‘做磚頭‘的工人。”
    與葉永烈先生相談甚歡,看得出,先生雖年邁,但絲毫沒有隱退享天倫之意??磥?,他是閑不住的,他還要一路寫下去。
(生命科學學院    陳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