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老校長楊德廣教授古稀之年變賣家產(chǎn),捐畢生積蓄設(shè)立獎學金獎掖貧困生、優(yōu)秀生的事跡令人感動,老校長助人興學的善行義舉堪稱師德典范。我們向廣大師生讀者推薦本文,大家一起來思考,什么是新時代為人師表的師德師風?作為師大人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做一個高尚師德的實踐者、弘揚者和豐富者?
我校原校長楊德廣教授在步入古稀之年時,決定將多年結(jié)余的100萬元書稿費,加上賣掉一套房子,總共300萬元捐贈給他曾就讀的小學、中學、大學3所母校,用于幫助貧困生和優(yōu)秀生。這一善舉被媒體獲悉后,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引起不小的反響。為此楊德廣教授先后被評為2010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全國十大老齡新聞人物”,“上海市第五屆慈善之星”。
近日,楊德廣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暢談了他賣房捐款,建立資助貧困生基金的心路歷程,言語間,讓人再一次感受到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教育家助人為樂的赤誠之心。
“活明白了,就是要明明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老校長楊德廣教授賣房資助困難學生的消息被廣泛傳播后,他不斷接到各種贊揚的電話和信息,碰到一些同事、朋友時聽到最多的是贊許的言詞:你“真了不起”,“真不簡單”;報刊文章中更是以“高尚”、“崇高”、“偉大”等形容詞夸獎他,對此,老校長一般都以“謝謝”二字作答,但心里并不認同。他說,唯有一位老教授的話讓我聽了很舒心,很感動。他講得最深刻、最到位,是最理解我的人。這位老教授是楊德廣教授母校華東師大85歲高齡的心理學教師孫世路。在去年的一次小型研討會上,孫老師偶遇楊德廣教授,在他耳邊說:“我看了你的事跡報道了,你做得好,你是活明白了”。
楊德廣教授說,“活明白了”這四個字說得太確切了,他太了解我了。大多數(shù)人見到我除了夸獎、贊揚外,還很關(guān)心地問我為什么不把錢留給子女,為什么不用來外出旅游觀光,為什么不買一套好房子住,為什么不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等等,孫老師的話幫我最好地回答了這些人的問題。
楊德廣教授之所以十分認同“活明白了”這四個字,是因為這四個字說明一個人已有了明確的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了明確的信念和理想,有了明確的目標和目的。他說,“活明白了”主要體現(xiàn)在做一個明白人,明白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明明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一個人“活明白了”就會有明確的前進方向和動力,就會有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就會擺脫個人名利的困擾和束縛。
“青少年時代,我明白了要做個什么樣的人”
楊德廣教授在回顧自己70多年來的人生歷程后,深有體會地說,我是從不明白到明白,直到現(xiàn)在“活明白”。
楊德廣教授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度過的,是在饑寒交迫中度過的。他的父母親常對他說,我們家命苦,是上天注定的。幼年的楊德廣教授不明白這是為什么。孩提時,他親眼看到日本的太陽旗在村頭搖曳,看到美國軍人駕駛吉普車在馬路上橫沖直撞,他不明白中國的領(lǐng)土為什么任外國人恣意侵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進了中學、大學的楊德廣教授開始明白舊中國任人宰割、貧窮落后的原因,明白該如何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現(xiàn)狀。他進校后,在黨團組織的教育下,在學校老師的教育下,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下,在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影響下,開始明白要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而學習,要為國家爭氣,為建設(shè)富強的新中國而學習。
由于小學基礎(chǔ)較差,剛進中學時,楊德廣教授學習很吃力,成績也不好,但他不氣餒,別人花一小時,他花兩小時。平時住校,周日也很少回家。他的目標就是學好知識,練好本領(lǐng),將來建設(shè)祖國。由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楊德廣教授從小嚴重營養(yǎng)不良,體質(zhì)很差。他堅持每天兩次長跑,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從中學一直堅持到大學畢業(yè),這為今后承受繁重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在中學和大學期間,除了學好功課外,他還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許多馬列經(jīng)典著作,哲學、政治理論、文學、歷史等中外名著,名人傳記書籍等,經(jīng)常寫日記;大學里每周一次的學術(shù)報告會,他每講必聽?!昂媚X筋不如爛筆頭”,無論是讀書還是聽報告,他堅持記筆記,像海綿那樣吸吮知識。人文知識的積累,寫作能力的訓練,為后來的教學、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楊德廣教授從小學當少先隊大隊長,到中學里當班長、團支書,到大學里當學生會主席,一直擔任學生干部,在組織能力、活動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鍛煉,為后來從事管理工作、領(lǐng)導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這一切,全由于他明白自己要做怎樣一個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中學階段,劉胡蘭、黃繼光、董存瑞、保爾·柯察金、吳運鐸以及無數(shù)革命先烈成了楊德廣教授的榜樣和楷模。英雄的事跡深深打動了他,楊德廣教授暗下決心,要像他們那樣堅貞不屈、英勇頑強,為國獻身。
大學三年級時,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喚醒了楊德廣教授的覺悟,使他明白,平時做好人好事也是一個高尚的人,是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雷鋒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學習,勤奮工作,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干一行愛一行,生活上低標準,工作上高標準,助人為樂,不計報酬,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英雄和楷模。在和平建設(shè)時代,靠什么為祖國、為人民作貢獻呢,仍然靠理想、信念,靠鋼鐵般意志,但不再用鮮血、身軀去獻身了,而是用知識、本領(lǐng)來建設(shè)江山。于是楊德廣教授明白,自己要像雷鋒那樣,努力學習,練好本領(lǐng),平時多做好人好事,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建設(shè)服務。
在回顧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jīng)歷時,楊德廣教授由衷地感謝學校老師、黨團組織對他的培育,使他逐步形成了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在小學加入少先隊,初中加入共青團,高中加入共產(chǎn)黨,從1960年入黨的那天起,便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明白要做一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對社會和人民有用的人,為社會發(fā)展和人民利益有所作為的人。
“我的座右銘:‘無為何入世,入世有所為’”
大學畢業(yè)后,楊德廣教授被留校擔任校團委書記。盡管后來遭受十年文革的挫折,被批斗、靠邊,下放到東北勞動,但這并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和理想。因為他明白,一個共產(chǎn)黨員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
文革后楊德廣教授又回到華東師大工作,后來調(diào)到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大學、上海師大工作。在每一個崗位上,他都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努力研究,把“工作、學習、研究”緊密結(jié)合起來。他為此定下了自己的座右銘:“無為何入世,入世有所為”。
走上工作崗位后,楊德廣教授對自己提出了“盡責盡力”的要求;走上領(lǐng)導崗位后,提出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要求。在上師大擔任校長的6年半時間里,他每天上午7點多鐘上班,晚上9點多鐘下班,雙休日也是在學校度過。他頂住了各種壓力、阻力,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推動教學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大抓環(huán)境建設(shè),綠化校園;大刀闊斧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改善教職工住房條件;在政府不投資的條件下,積極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開發(fā)和建設(shè)新的奉賢校區(qū),這一切均取得較好成效。
在抓改革發(fā)展中,往往要得罪人,觸犯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權(quán)力,而受到詰難、非議、匿名告狀。對此,楊德廣教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只要對學校發(fā)展有利,對廣大教職工和學生有利,他就堅持下去,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榮辱,“千難萬險無所懼,任爾東西南北風”。他說我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要堅持改革發(fā)展,義無反顧;我也明白在工作中會有阻力和曲折,會被人抓辮子、找岔子,因此必須保護好自己,才能一往直前。于是,楊德廣教授特地訂出了一個“約法十章”作為保護神,始終堅持清明廉潔、兩袖清風。
長年的工作實踐告訴楊德廣教授,理論是實踐的指導,要搞好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必須加強理論學習,用先進的理論來指導實踐,而鄧小平關(guān)于改革開放理論、市場經(jīng)濟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他多年從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時間里,楊德廣教授每天工作、學習16個小時以上,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半睡覺。他謙虛地說,自己不是文科科班出身,缺乏理論功底,但明白“勤能補拙”、“笨鳥先飛能如林”,只要不懈地努力,辛勤地耕耘,總有收獲,總有所得。在搞好本職工作之余,他努力學習和探索教育理論和實踐,撰寫和發(fā)表了400多篇文章,出版了40多部著作(含主編),在國內(nèi)20多個省(區(qū)市)數(shù)十所高校、教育系統(tǒng)講學2000多次,還應邀到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及臺灣、香港地區(qū)的高校作學術(shù)報告。
“我的財富來自社會,應該回報社會和人民”
30多年來,楊德廣教授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學習、研究之中。他是個惜時如命的人,心里明白“時間就是生命”,充分利用時間,提高時間的利用價值,就是延續(xù)有限的生命。這些年來,楊德廣教授從來沒有和家人出去玩過一次,也沒有在一起看過電影,進過飯館。他最大的業(yè)余愛好是學習和寫作。在回顧往事時,楊德廣教授說,他雖然也有內(nèi)疚和遺憾,但無悔無愧,因為自己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看到了付出的勞動結(jié)出了碩果,為社會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情,會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
從領(lǐng)導崗位上退下后,楊德廣教授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度過下半輩子,如何繼續(xù)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他整理了自己30多年來的文稿,自費出版了三卷本《楊德廣教育文選》以及《我的教育人生—從農(nóng)民兒子到大學校長》,既是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作一個回顧,同時也是對自己從事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作一個總結(jié),以供教育界同仁和學生參考。他盤點了自己的物質(zhì)財富,將積余的100萬元書稿費,加上賣掉多余的一套房子,總共300萬元捐贈給自己的3所母校。
楊德廣教授一再強調(diào),這些多余的財產(chǎn)并不完全屬于我個人,而是屬于社會。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脫離社會。我之所以有今天,之所以獲得生存、獲得教育、獲得發(fā)展,是在社會各方面支持、關(guān)愛下,才有了一定知識、一定能力,成為大學教授、大學校長。這是我獲得財富和成功的先決條件。我的財富的獲得,離不開社會其他人的奉獻,包括我的老師、同事和學生。我不能把結(jié)余的300萬元僅僅當作個人的財富,個人奮斗的成果。從本質(zhì)上說,它來自于社會,來自于他人的勞動成果,應該回報社會和人民。
多年教育領(lǐng)導崗位上的工作,讓楊德廣教授看到學校里還有不少貧困的學生,因此曾經(jīng)也是一名貧困生的他,決定將結(jié)余的300萬元用于資助自己就讀過的3所母校的貧困生、優(yōu)秀生,并立志在有生之年能資助1000名學生,以實現(xiàn)退休后能繼續(xù)做一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的夙愿。他認為,把多余的錢用于幫助最需要的人,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是最有價值的。如果把這筆錢存在銀行的個人賬戶上,就如把社會、他人給自己的錢私飽中囊,占為己有;在尚未處置好這筆財富就離開人間,這是個人的一種悲哀和恥辱。
他說,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樂善好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中華文明一直熠熠生輝,照耀中華大地。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有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勇奮斗、前仆后繼,舍小我為大我,舍小家為國家,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我今天將自己多余的錢用于幫助貧困學生,與先烈們的偉大壯舉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楊德廣教授說,物質(zhì)上的快樂和幸福我都有了。但作為一個人,還要有精神上的快樂和幸福,那就是為社會、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永遠做一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退出領(lǐng)導崗位后,楊德廣教授便致力于在慈善事業(yè)上有所作為。
自2003年退下領(lǐng)導崗位后,每年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楊德廣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學校“愛心基金”和“教育發(fā)展基金”捐款,他說這會給自己帶來一年的快樂和幸福。每年3月植樹節(jié),楊德廣教授都不忘為學校綠化至少捐款1000元,購樹種在校園內(nèi)。他說,當他看到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時,就會覺得快樂和幸福。每年10月,楊德廣教授前往3所母校為貧困生和優(yōu)秀生頒發(fā)獎學金。當他看到受助學生感激的目光、燦爛的笑臉,他也感到快樂和幸福。而在收到一封封受助學生的來信,信里向他匯報學習成績和取得的進步時,楊德廣教授說,那種甜滋滋的感覺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他說,我心里很明白,從表面上看,是我?guī)椭诉@些學生,實際上是他們幫助了我,是他們給了我快樂和幸福。
在采訪中,楊德廣教授反復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要永遠做一個明白人,永遠明白做人,永遠“活明白了”。在我有生之年,我要不斷為社會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堅持不懈地把資助貧困生、優(yōu)秀生的工作做下去,做一個快樂和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