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父母來到大學校園,那種無慮的生活就漸行漸遠,父母的關懷與呵護已不再朝夕相伴。在這里,同學們學習之外又開始體會一種“當家作主”的生活,因為每個人都還有一筆特殊的“收入”需要自主籌劃安排。四年,1500余天的衣、食、住、行都得在這筆“收入”內料理,這感覺有點爽,也似乎有點難。這是一筆至關重要的“收入”,它是同學們成長求索的雨露;這是一筆情深意厚的“收入”,它是父母心甘情愿的付出;這是一筆應該精打細算的“收入”,它是同學們面對獨立、適應生活、學會理財?shù)闹匾鸩健?br> 也許這筆“收入”各自有多有少,但我們大可不必為“多”而瀟灑,更不必為“少”而苦惱。那樣的瀟灑會讓追求無果,那樣的苦惱會讓奮斗掉價,我們應該看重的是今后不懈的創(chuàng)造。因為無論多少它都凝聚著無盡的艱辛,承載著由衷的希望,我們都必須倍加珍惜心懷感恩,為自己的父母祝福自豪。
把握自己,堅守信念,不必羨慕燈紅酒綠、也不必擔心捉襟見肘,量體裁衣地計劃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科學合理地使用好這筆特殊的“收入”,讓每一分錢的支出都用有所值、恰到好處,讓自己的夢想不為誘惑而搖晃,才是我們大學生無愧父母的又一種回報。自己的“收入”該如何支出?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這無疑也是一種歷練、一種成長。因此本報學生記者帶著這種責任和思考,就同學們“收入”的支出進行調查采訪,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系列報道,以期能引起同學們的討論,通過比較、借鑒,認清自我消費現(xiàn)狀,樹立健康合理的理財觀念,從而提高我們學習、生活的質量。